“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进人民的心中”——湖南各地群众深情缅怀袁隆平院士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宇芬 苏原平]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 苏原平

“他以稻秆为笔、倾注毕生心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进人民的心中!”

在袁隆平院士生前工作、学习、关注过的地方,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哀悼之情。大家纷纷表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学习袁隆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他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奉献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雨纷飞,泪相连。

5月23日上午,湖南省农科院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员工们集体吊唁袁隆平院士。当播放袁隆平院士作词的歌曲《我有一个梦》时,大家都泣不成声。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德咏告诉记者,在袁隆平院士弥留之际,身边的人伏在他耳边,跟他讲着杂交水稻的最新进展消息,已经说不了话的老人嘴角上扬。“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是他的毕生追求,他用一辈子的努力坚持这个梦想。他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奉献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袁隆平院士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典范。”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说,他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非常忠诚,他的敬业精神和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引领着我们继续干好农业事业。第三代杂交水稻是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最新的、最有前景的研究技术,我们将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继承院士遗志,按照他的思想理念和研究思路,把团队建设得更强,把他开创的事业更好地向前推进。

在袁隆平院士家门口,记者遇到了来自浙江金华市的两位远客。“我们金华人对袁隆平很有感情,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第三代杂交水稻,我们都有种,袁老师给了我们太多指导和帮助。我们今早赶过来,就是为了送他最后一程。我们想告诉他,金华不会忘记他,会继续耕作好他惦念的田地。”

在袁隆平院士曾就读过的澧县弘毅学校,师生代表聚集在袁隆平文化墙前默哀、鞠躬。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校长赵玲指着墙上袁隆平亲笔题写的校训说,“我们将秉承袁老遗训,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学子,告慰袁老在天之灵。”

“得缘于湖南农业大学求学、工作经历,我与袁院士也有过好几次近距离接触,深刻感受到他一辈子扎根土地、为国为民忘我钻研、刻苦求索的科研实干精神。”湖南农业大学化材学院周智教授表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向袁隆平院士学习,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国家和人民需求奉献自己的力量。

“他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绵绵细雨,如同人们的思念,追忆逝去的亲人。

5月是插秧季节,江永县潇浦镇团结村种粮大户唐朝钦的百亩超级稻刚种下不久,绿油油地往上蹿。“如果袁老能看见这一幕,该多好。袁老为杂交水稻倾注了毕生心血,为我们老百姓谷仓丰盈,鞠躬尽瘁!”唐朝钦含着热泪说,江永县在袁隆平院士团队指导下创建的2000亩示范片,采用优质、抗病、再生能力强的杂交组合,已实现示范点两季亩产1200公斤。

“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我们从饥荒的年代走过来,一定要把产量提上来。”曾创下百亩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纪录的溆浦县龙潭镇横板桥村超级稻攻关示范基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吴伟传回忆,多次接到袁隆平院士的电话,叮嘱他时刻关注禾苗长势和病虫害情况,通过排水晒田等方式加强田间管理。

“袁老师临走前还挂念着水稻,我们绝不能辜负他的厚望,向亩产1200公斤目标冲锋!”隆回县羊古坳镇赵家冲村党支部书记、雷峰村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科研基地负责人王化永哽咽着说。王化永连续12年承担袁隆平院士超级稻高产攻关试验,回忆起袁隆平院士亲自为他颁奖的场景,他说:“袁老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桃源县陬市镇长乐村杂交水稻基地,30亩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正在攻关,早稻长势非常好,根系发达,没有病虫危害。该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刘茂秋攥紧手中的秧苗说:“袁老,请您放心,作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一定会把您的超级稻试验传承下去,让农民增产增收。”

“我们牢记‘禾下乘凉梦’,力争实现‘两分田养活一个人’。”细雨中,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示范衡南基地技术负责人甘宗恒泪雨凝噎。这里目前采取一季种马铃薯、两季种优质杂交水稻的新栽培模式,预期亩产1800公斤。第一季马铃薯已获高产,实现了“开门红”。

“‘向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这是袁老2013年给我的题词。可惜啊,他再也听不到我报告好消息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三桥村农民禹和坪悲伤地说,“我们的超级富硒稻最高亩产达936.4公斤。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奋力攻关,争取早日实现袁老提出的目标。”

岳阳市屈原管理区种粮大户、惠众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阳岳球回忆,袁隆平院士握手鼓励他多种粮食,摄影师拍下了这一难忘的瞬间。阳岳球将照片挂在自己的房间,时刻鞭策自己。“不求名利、不计报酬,他是农业战线‘老黄牛’,心里总装着粮食安全和老百姓,激励着我们种粮人!”阳岳球含着泪说。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袁隆平院士的精神感染着人们,传承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说,袁隆平院士是真正的侠之大者、国之功勋,“往昔和袁老接触的点滴历历在目,爱国、为民、善良、敬业、睿智、平实的风骨深深感染着我。作为院士,我将永远以袁老为榜样!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我将和湖南工商大学全体师生一起,学习传承袁老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的奋斗意志,朴实无华、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学习传承袁老始终保持对祖国强烈的热爱,始终保持中国人的豪气、志气、骨气,把根深深扎在祖国的大地上,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努力做顶天立地的研究,让科研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

湘潭大学党委书记黄云清说,袁老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心中关于温饱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十里长街、满城鸣笛送袁老,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袁老最朴素真挚的情感与爱戴。对于高校来说,纪念袁老,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学习袁老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的精神担当,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长沙理工大学科研部部长王进表示,在很多卡脖子的问题和技术上,我们买不来也等不来,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要发扬“一粒种子的精神”,深耕自己的科研领域,突破好核心技术,解决好核心问题,把主动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袁爷爷曾说,书本里种不出水稻,教室里也种不出水稻,只有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刻苦实践,才能种出水稻来。”怀化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学生杨晓瑶表示,作为一名农技特岗生,要把所学知识服务于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在广袤土地上创造更多的奇迹。

(参与采写:余蓉 王铭俊 周阳乐 肖军 李夏涛 卢嘉俊 雷鸿涛 严万达 肖霄 唐曦 黄柳英 徐典波 姜鸿丽 卓萌)

相关专题:音容宛在 功勋永存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