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中
如果提起和年轻人最没有“代沟”的人,那“90后”袁隆平一定“榜上有名”。一条关于他“差点当空军”的采访,社交网站话题阅读1.3亿;他90岁生日前去理发,网友们排着队祝他生日快乐,调侃“吃了他家的大米”……年轻人对他发自内心地喜爱。他的悄然离去,令湘水凝噎,岳麓垂首。袁老离开了我们,但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早已誉满天下。
对于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袁隆平院士则是最忠实的“守门员”。粮食安全的底线,早在袁老年幼时就埋下了种子:去年,他在回应自己“还是吃得太饱了”的表情包时,曾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年轻人不知道,没饭吃真难受啊。”正是怀着对“吃不饱饭”的深刻记忆,他一门心思地钻进山林田野,把所有的热情与青春,都投入到了水稻的研究,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饭碗餐桌”做出了杰出贡献。直到5月9日,他的团队还传来了新的喜讯:“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1004.83公斤。为了“禾下乘凉”梦,院士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中国的袁隆平,世界的袁隆平。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的颇具豪气的另一个梦,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1990年以来,他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以首席顾问身份赴印度、越南等国指导杂交水稻技术并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时至今日,他的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遍布世界多个大洲,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为当地百姓带来温饱,洒下了希望,收获了友谊。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当前全球粮食体系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首当其冲。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种业科学家以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的决心不会变,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努力不会变。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人手上。告别袁隆平,我们的种业革命仍要阔步前行。“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对粮食市场带来无比深远的影响。国际形势越是复杂,越要避免在关键领域被人“一剑封喉”。加快种业自立自强,已是必然。期盼更多的农业科研精英,带着袁隆平的精神出发,为种业革命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吃饭是头等大事,袁隆平一生的追求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纵观袁老一生,他在科学家与农民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身份之间自由驰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农业科技攀登路上。袁隆平院士驾鹤西游,也给我们留下警示: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保障粮食安全是须臾也不能漠视的发展大计。
袁老走了,我们要接续他所钟爱的事业、继续他还没来得及圆的梦,以“禾下乘凉”“覆盖世界”的真实图景,致敬袁老,告慰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