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卢嘉俊
通讯员 滕珊珊 付万成
青山相向,花鸟为邻。这般的田园诗意,是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柑子园村的真实写照。这个坐落于麻阳西北部、距县城50公里的小山村,曾因闭塞而穷得叮当响。如今却凭借着无污染、纯天然的自然环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游客纷至沓来。
小山村巨变的背后,与一个人密不可分,他就是当地村民黄成宝。在黄成宝看来,是小山村里的大山养育了自己,当自己小有成就后,也要带领大山里的村民共同致富,并让大山能像自己的名字一样——“成宝”。
4月30日,在湖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柑子园村党支部书记黄成宝被授予“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要从山下修一条通往山上的路,更要让村里富裕起来”
今年46岁的黄成宝,回忆起过去有一肚子话。“从小就在山上放牛、砍柴,胆子比一般人要大得多。”
黄成宝提到的山,是麻阳锦和镇柑子园村的罗裙山。用他的话来说,是大山成就了他坚毅勇敢的性格,也赋予了他一辈子难以割舍的大山情结。
小时候,黄成宝的父亲靠这座山砍柴卖炭,抚养他和两个妹妹长大。而大山,也成了村里与繁华世界的一道屏障。因交通不便,加上市场行情不好,父亲烧的木炭经常卖不出去,家中没油下锅、米桶没米的现象时常发生。
贫穷,一度成为黄成宝心中抹不去的伤。他19岁那年,父亲不幸离世,作为长子,他和家人一起东奔西跑借来5000多元钱,最后踩着泥泞的山路,才将父亲送上了山。
“要从山下修一条通往山上的路,更要让村里富裕起来。”那时,黄成宝默默在心中埋下梦想种子。从此,他背起行囊、漂泊他乡,从最苦最累的苦力活干起。因为坚毅勇敢、吃苦耐劳,他的事业也稍有起色。从刚开始承包一些小工程,到后来又和他人一起出资办工厂。
在外创业致富后,2005年,黄成宝垫资捐款,修通了柑子园村第一条公路——从山下通往山上的路,圆了当年的那个梦。
“生于大山,长于大山,还要让村里人依靠大山也能变得富裕起来。”
2014年,这个在山村长大的苗家汉子,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立志利用家乡罗裙山的原始自然风景、有利的旅游潜在资源,带动所有村民一起发展经济。
“看着村民有事做、有工资拿,比在外包工程挣钱更有成就感”
“假期来村里旅游的人多,我们帮厨的工作也挺辛苦,但就在家门口上班,公司还包吃住,比以前光在家务农强多了!”
今年“五一”假期,58岁的脱贫户田四英在村里的“天梯美墅”民宿客栈忙得不亦乐乎。她的年工资收入就有两万多元,加上丈夫和儿子在村里的工资,攒下个七八万元没有问题。黄成宝笑着对田四英说:“不算分红等其他收入,你们家也早就脱贫了。”
就业实现脱贫,田四英家是村里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提前脱贫的代表之一。在黄成宝的带领下,柑子园村田园综合体开发初见雏形。通过村民土地入股、扶贫贷款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让村民参与开发建设,共同致富。每年土地流转费达15万元,解决当地80多位村民就业。
在脱贫攻坚中,该村还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发展马蜂、黑猪等特色养殖,让村民在家门口挣“三金”,即土地流转挣租金、劳务打工挣薪金、社员入股挣股金。
昔日的穷山村,成了“旅游”村、“产业”村。“看着村民有事做、有工资拿,这比在外包工程挣钱更有成就感。”黄成宝说,要让大山“成宝”,山上的原始自然风景是村里发展旅游的亮点,他们坚持保护性开发,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砍一棵树,村民也致富。
走南闯北从商的经历,让黄成宝拥有敏锐的市场眼光,更具备了超前的判断力。黄成宝与记者“立约”:“发展乡村旅游,目的绝非是只富我们一个村,将来一定会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5年后,周边村一定也会受到辐射,实现大变样,那时我们在柑子园村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