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邹靖方
一把篾刀,一根青竹,不一会儿就剖成比头发丝还细的篾丝。历时一天,这些篾丝被编制成了一个小背篓,直径只有9毫米,放在指尖,只有指甲盖大小。
这个小小的微型工艺品,正是出自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湘西万坪竹编工艺加工厂工人付业林之手。
一切手工技艺皆是口传心授。祖祖辈辈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承了耐心、专注与坚持。这是匠人精神的精髓。
今年55岁的付业林出生在湘西永顺县万坪镇,这里是当地有名“竹编镇”。万坪镇位于永顺县北部,全镇几乎家家有篾匠,竹编每天源源不断地从这里销售到全国各地。制作竹编用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刀、斧等工具,从老人到小孩,这里人人都会些竹编活。
“做手艺人要有耐心。”竹编是一门艰苦的纯手工活,工艺复杂。付业林12岁便跟随父亲学习竹编。父亲教给付业林的第一门本事就是要有耐心。
制作不同的竹编制品,所需要的竹子的品类和材质都不同,剖竹篾就是付业林学习竹编的第一道工序,初学的付业林经常被竹篾割伤刺伤,长茧也是家常便饭。
经过不到一年的学习,付业林很快就能娴熟剖出各种粗细不一的篾丝。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推倒重来,不厌其烦,正是匠人铸造耐心的过程。
13岁那年,付业林就开始和父亲一起上门服务定做竹编。很快,他就能独立编织各种竹器。到16岁,他能独自一人上门定做竹编。
从1977年到2003年,付业林上门服务定做竹编的家庭有5000多户,客户遍及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常德等地。44年间,付业林经手的竹编产品多达10万件。
“祖辈都是秉承子承父业,口手相传,终生学习竹编并以此为业。”付业林提到竹编,不禁侃侃而谈,他祖上三代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竹编师傅。
如今,他儿子也继承了他的手艺。1985年以后,付业林就开始带徒弟,教授竹编技艺50多人,现在还有很多在从事竹编工艺制作。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不断普及,购买竹编的人越来越少。”付业林说,上个世纪末,竹编的销路越来越窄,许多篾匠都放弃了手艺,到沿海地区务工。这一传统技艺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
在困境面前,付业林选择了坚守与创新。原来田间地头的普通生活农具,经过美化和创新,变成受游客和年轻人喜爱的小背篓、手提包、茶具等商品,创新使这一产业重现生机。
2003年,付业林在芙蓉镇开了一家竹编店。他告诉记者,店里负责接订单,把乡下生产的竹编工艺品卖出去。
店不大,只有20多平方米,却让万坪镇为主的20来户,200多位竹编手艺人一起创收,编织创新的大小竹编产品种类达100种,尤以5套筛、水果篮、儿童小背篓、“福”字簸箕、斗笠箩筐、小茶漏、蛐蛐笼等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可。
随着芙蓉镇的名气,旅游人数节节攀升,这个湘西小镇的产品销往了浙江、上海、湖北、重庆、广东等30多省市,多地的老客户10多年来一直合作至今。
付业林从业竹编工艺以来,坚持秉承做高质量的产品。“让一件产品用几十年。”这是付业林重质量追求。他用艺术点缀和文化加入竹编,2008年编织奥运纪念款簸箕,2016年设计编织斗笠小茶漏,获得客人的一致好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付业林被永顺县人民政府确立为第七批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荣获湘西州“指尖上的湘西”民族文化创意大赛“竹编”职工组二等奖。2018年4月荣获湖南省“湘字号”传统技艺工匠竞赛活动湘竹优秀工匠。
“所谓匠人,无非是从小学习,热爱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生做好一件事。”付业林矢志不移,为了这门手艺,不断创新超越自己,传承手艺,成就了技艺的辉煌,也拓展了竹编产业的宽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