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县:乡村巨变美如画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戴勤 严万达]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共宁远县委员会 宁远县人民政府

宁远县用心用情用力打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实现从贫困县到小康县的历史性转变,先后4年进入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行列,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全面小康十快进县(优秀县)”,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会议办公室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迈入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宁远力量。

有效衔接“过好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突出抓好稳政策、稳帮扶、稳就业、稳产业、防风险“四稳一防”,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粮食生产“托好底”。坚持藏粮于地保面积,开展治理抛荒三年行动,严防死守耕地红线,确保60万亩耕地只多不少。坚持藏粮于技增产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化耕种、优质农业种源推广利用,提高耕地单产水平。

精细农业“提好质”。实施“十百千”工程、“六大强农”行动升级版、产业链企业“培优倍增”计划,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肉铺子”供应基地,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乡村建设“起好步”。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多规合一”、生态环境“一革命六行动”、示范建设“一中心五片区”,促进农村宜居宜业,建设绿色城乡先行区。

乡村治理“筑好基”。弘扬德政、德孝、德商文化,抓好集中换届、党史学习教育,深化“稳就业、强基础、富家乡”主题活动,深入推进法治、平安乡村建设,建设传承舜德文化引领区,打造现代治理样板区。

深化改革“助好力”。深化农村承包土地第二轮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2项国家试点,深化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项成果应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供销合作社、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3项配套改革。

党建引领“扛好责”。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正风、减负、提能同步推进,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乡村巨变美如画

——宁远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风光旖旎九嶷山。 通讯员 摄

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新塘村葡萄产业基地又获丰收。 通讯员 摄

导读

宁远精准扶贫,创新是最大的特色,特色产业增收脱贫、劳务输出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实干是最美的底色,上下同欲,攻城拔寨。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戴勤 严万达 通讯员 欧阳友忠 荆道滨

路好走,驱车上山不费劲。云雾缭绕中,红墙瓦屋依山而立,不见以前的烂瓦房;漫山茶林连绵起伏,不见往日的石旮旯。

大山深处,春的气息格外浓郁。2000亩高山茶园里,脱贫户冯正红夫妻正在采摘新茶。冯正红说,他每年务工收入有3万多元。

这里是宁远县棉花坪瑶族乡排山坳村,海拔700多米,离县城20多公里。千百年来,瑶族群众世代聚居于此,在万壑千岩中讨生活。

7年前,九嶷大地打响一场脱贫攻坚战,许下斩穷根、赴小康之诺,排山坳村迎来新转机。

宁远县委主要领导介绍,宁远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创新思路,尽锐出战,精准施策。

路通了,产业有了。排山坳村人均年纯收入,从4000余元增至1.2万元。

2020年底,宁远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185户102941人全部脱贫,119个贫困村出列,巩固提升率100%。挥别千年贫困,奔向美好未来。

党旗飘扬脱贫路

古村古韵,美景如画,游客不断。整治人居环境,湾井镇下灌社区有心得,前不久又获县里1.5万元奖励。

谁曾想到,这个千年状元村,曾因党组织软弱涣散,陷入恶性循环:因穷而脏乱差,因脏乱差而更穷。

为唤醒村民主人翁意识,县领导带队来到下灌村打扫卫生;为破“贫”局,县里整合3000万元资金,支持村里补齐基础设施、产业短板。哪料村干部不挑担子,资金用不出去,村民冷眼旁观,村貌依旧。

在外创业能人李乾旺被县里请了回来,并被村民推举为村党总支书记。

拳头不再打在棉花上。狠抓党组织建设,推行村干部坐班、周例会等制度;采取“支部+公司+党员+农户”模式,发展水稻、黑木耳等特色种植;成立下灌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推进乡村旅游。

党建活力引领干部,改革红利转变群众。目前,下灌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6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突破1.8万元。

“精准扶贫好比滴灌,扶贫干部就是滴灌的管道。”宁远县政府主要领导介绍,三级书记抓扶贫,党员干部勇当先锋,敢打头阵,啃最硬的骨头。

147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贫困村、后进村第一书记;336支帮扶工作队全覆盖驻村帮扶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村;9000余名党员干部与2.7万余户贫困户结“穷亲”……

在扶贫战场上,攻坚克难到哪里,党的旗帜就飘扬在哪里!

最大的扶贫是发展,最深的动力在改革。

“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劳务输出+创新创业”……

党员干部各显其能,一批有特色、立得住、群众认可的脱贫硬招实招接连使出,培育出猪牛兔烟稻菜等9大特色优势产业,11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

走出大山天地宽

今年春节前,44岁的洪红梅带着孩子回了一趟唐家漯村,名曰“忆苦思甜”之旅。

唐家漯村深处大瑶山,是典型的“边、少、贫”村。村民房子透风漏雨,吃水靠天下雨,出行基本靠双脚。

“夏天到镇上买猪肉,到家就不新鲜了。”洪红梅说,住在深山,看病上学不方便,经济来源更发愁。

搬不动大山,那就走出大山。

践行为民情怀,创造易地扶贫搬迁“宁远速度”:10天之内完成征地260亩,7天水电全部进场,4个月内完成20万平方米住房建设并“交钥匙”。

7年来,宁远县共投入10.28亿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41万多平方米,搬迁4164户17493人,搬迁户稳定脱贫率达100%。

洪红梅的新家,就在柏家坪镇曙光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进来后,透过自家窗户,她惊喜地发现,200米开外就建有一个扶贫车间。

“多劳多得,大家都抢着干!”扶贫车间负责人田苏翠说,洪红梅这些脱贫户每人每月制鞋收入有近3000元,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2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靠城、靠园、靠镇、靠村、靠路而建。全县216个扶贫车间紧随其后,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脱贫户融入了新环境,开阔了眼界、转变了思想。

40岁的脱贫户高丽萍搬离大山后,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小儿子就读县城学校,大儿子在株洲读技校。

今年2月25日,宁远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会议办公室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唱响时代“新农歌”

“没想到村支书担子这么重,更没想到乡村振兴是门大学问!”两个“没想到”,是刘兴旺担任仁和镇舂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的真实感受。

42岁的刘兴旺当过兵,退役后一直在北京发展。2020年11月初,他放弃百万年薪,返乡竞选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

刘兴旺摸清村情民情后,决定重点发展烤烟、水稻和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实现规模经营,促农增收。

“乡村振兴,首先要人才振兴。”宁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李勇介绍,这次村支两委换届,大批像刘兴旺这样的能人回乡担任村干部。

近年来,宁远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主动引才,引导113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带回项目67个,回引资金9624万元,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宁远县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11亿多元产业扶贫资金,建设“烟稻菜两茶柑猪牛兔”万字号产业基地12个,将脱贫户持久嵌入产业链条。

显山、靓水、露田园、整院落、美家园。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全面铺开,加速城乡融合。

袋子“鼓”起来。宁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9585元,增至2020年17186元。

精神“富”起来。在宁远乡村,过去传承宗祠文化的祠堂,纷纷设立诸如理事会、监事会、贤达会等民间组织,提倡尊老爱幼、简办红白喜事、严禁打牌赌博,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摆脱千年贫困,迎来乡村振兴,大家精气神越来越足!”仁和镇乡贤唐德绵说,扶贫扶出了志气,夯实了民心。

宁远变得更富足、更文明,跻身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获评首批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培训基地,多次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宁远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疾步奔向共同富裕。




退役不褪色 扶贫践初心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戴勤 严万达 通讯员 荆道滨

4月15日,记者走进宁远县中和镇芳竹山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连通左邻右舍,甘洌的自来水送入家家户户,一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总会说:黄书记为人公道,工作作风扎实,为村里发展做了不少好事。

被乡亲们交口称赞的黄书记,是宁远县委组织部驻芳竹山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永波,曾获评县“优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芳竹山村曾是一个偏远的省级贫困村。“茅坑里缺纸,衣兜里无钱。”芳竹山村村民这样自嘲。

2019年4月,宁远县委调整驻村帮扶工作队,县委组织部正式结对帮扶芳竹山村。退伍军人黄永波主动请缨,一头扎进芳竹山村的山山水水。

驻村第一天,黄永波就碰了一鼻子灰。“别的自然村都修了水泥路,我们自然村还是泥巴路。派一个年轻人来,能干成什么事?”村民话里话外充满不屑和怨气。

黄永波用行动证明自己真扶贫、扶真贫。争取项目资金200多万元,硬化了2个自然村3.6公里公路,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发展生态水产养殖、高山林下养殖、生姜种植等特色产业,强村富民。

贫困户胡元广因没打结婚证,小孩无法上户口,上学遇到难题。黄永波主动跑部门帮助解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黄永波自掏腰包,为村民采购口罩1000个、消毒液100升,第一时间返回村内防控疫情。

“有天晚上,黄书记在跑项目返村途中,险些跌落悬崖。”在村党支部书记龚小明眼里,黄永波退役不褪色,实实在在地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心换心,土变金,村民都喜欢上了这个心底无私的“黄书记”。

如今的芳竹山村,山水变得更美,脱贫户更有精神。全村持续开展乡风文明、晒家风亮家训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一批“五好家庭”“整洁文明户”。




自身努力 众人帮衬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戴勤 严万达 通讯员 欧阳友忠

4月15日,一个瘦弱的中年女子扛着几十斤饲料、薄膜,在细雨中奔波。

“这就是盘秋英的猪场,全是她一个人打理,没有一名帮工。”宁远县桐木漯瑶族乡扶贫站站长唐伦顿指着半山腰树竹掩映、云雾缭绕的几栋房屋告诉记者。

盘秋英是桐木漯瑶族乡桐木漯村7组村民。多年前,她丈夫房学安身有残疾,一家四口住在破平房里,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

人穷志不穷。2016年,夫妻商量,山里山好水好空气好,不如发展养殖。当年,他们东挪西借3万元,自备砖瓦,建起了6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

眼看猪场建好,猪仔进栏,房学安却患上了恶性脑瘤。半年后,丈夫去世,留下15万元债务。

失去丈夫的盘秋英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养猪,还债!

政府雪中送炭,提供5万元小额贷款,90余头猪仔进了猪栏,盘秋英看到了希望。

那些日子,盘秋英将孩子寄住在娘家,每天骑摩托车往返20多里山路,白天养猪,晚上照顾小孩,忙得连吃饭也顾不上。

为了掌握养猪全套技术,盘秋英遍访邻村的养猪场,还参加了县人社局组织的养猪培训。

自身努力,众人帮衬。2017年,山洪暴发,进村的石桥被冲垮。帮扶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赤脚蹚水,把一袋袋饲料扛到盘秋英的猪场。2018年,盘秋英遇到资金紧张,养猪大户邓和清主动赊给饲料。

希望在前,笑脸绽放。盘秋英的养猪场2019年、2020年每年出栏生猪120头以上,获纯利30余万元。不仅还清了欠债,还新建饲料房1栋、猪场1栋。在盘秋英带动下,桐木漯村发展养猪大户8户。

盘秋英感恩党的好政策和大家的热心帮扶。她定下规矩:村民买肉,她以每公斤低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销售。

相关专题: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