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陈淦璋 余蓉 张春祥
通讯员 彭胤武 袁哲军
迎着春光,全省各地崭新的芙蓉学校里,围绕“4·23世界读书日”主题举办了不少活动,用阅读点亮梦想。
在新晃侗族自治县芙蓉学校,山里的孩子们,可以与远在长沙的教学名师同上一堂课——通过信息化设备,新晃芙蓉学校与长沙市育英学校、明德麓谷学校等建起了“云课堂”。
芙蓉学校,是我省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重大举措。确保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8年来,湖湘儿女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歼灭战”、扎实开展清零行动,把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不断擦亮民生福祉底色。
家门口上好学,教育扶贫点亮希望
溆浦县北斗溪镇有一位“支教奶奶”。她是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来自宁波的退休教师周秀芳。这些年来,周秀芳和她身后的爱心团队,为溆浦县筹资捐建了29所希望小学。
泸溪县麻溪口村流传着一个“千里劝学”的故事。麻溪口村贫困学生廖斌,小学毕业后跟随父母前往杭州务工。2019年8月,驻村帮扶工作队、村支两委组成“劝学特别行动队”,奔赴杭州将廖斌劝回学校读书。
发展教育,斩断穷根,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省委、省政府自2017年起高位推动芙蓉学校建设,以此作为补齐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的要求,芙蓉学校成为不少县城里最醒目的建筑。新晃芙蓉学校学生吴安雅感叹:“过去看电视,城里的学校条件真好,我们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也能在音乐教室学唱歌、在舞蹈室里学跳舞啦。”
在芙蓉学校示范带动下,全省大班额和超大班额下降比例均居全国首位。
“建党100周年,建成100所芙蓉学校。”这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按照计划,全省100所芙蓉学校将在今年7月1日前基本建成,秋季开学时全部投入使用。目前,已有一大批芙蓉学校竣工投入使用,招生5万多人,其中农村户籍学生占比超过7成。
让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2017年,我省出台政策,全力补上经济困难家庭中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生、学前教育非普惠性幼儿园入园儿童这两个资助政策“天窗”,比国家政策提早两年,惠及42万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9年,我省印发文件明确“以学籍地资助为主、以户籍地资助为辅”基本原则,解决因责任主体不明而导致的资助款发放不到位、资助款重复发放等问题……据统计,2013至2020年,全省累计落实各项资助资金413.6亿元,资助学生3749.15万人次,确保每一名贫困学生“应助尽助”。
我省还在全国率先推广使用教育精准扶贫“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让控辍保学不仅有云端数据支撑,更有“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线下核实,以及劝返复学、送达控辍保学司法文书、送教上门等专项行动。
健康扶贫发力,扫清脱贫最大“拦路虎”
4月8日一早,宁乡市朱良桥乡,7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胡翠兰,来到朱良桥乡卫生院接受白内障义诊。
当天,宁乡市中医院派来10余名医疗专家,来到朱良桥乡卫生院开展白内障筛查和义诊,惠及12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患者。和胡翠兰一样,筛查出的白内障患者都将免费接受手术治疗。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最大的“拦路虎”。我省深入实施健康扶贫,扫清因病致贫“拦路虎”。
我省对贫困人口参保应保尽保,在“保基本”基础上叠加“保大病”,逐步形成了参保缴费有资助、基本保障有标准、大病保险有倾斜、医疗救助有托底的政策体系。同时,健康扶贫县域内“一站式”结算,极大减轻了贫困患者垫资压力和经济负担。
茶陵县舲舫乡车浦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欧阳细安,自纳入农村低保以来,得到了民政部门多项救助,目前每月享受低保金165元。患病后,又得到各种医疗救助1.2万元。心怀感激的他逢人便说:“多亏了政府雪中送炭。”
卫健部门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全省累计投入兜底保障资金22.77亿元,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同时,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大幅度提高。大病集中救治病种由2017年的4类9种扩大至目前的33种,核准救治大病患者26.93万例,救治比例由2017年的95.64%提高到目前的99.98%。
“以前,有病看不起;现在,小病不出村,就能及时看。”在安化县胜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丁社寿是村卫生室的“常客”,这是我省不断织牢基层医疗卫生网底的缩影。
如今,全省县市二甲医院和建制乡镇卫生院实现全科医生全面覆盖,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基本消除,打通了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完善重病兜底保障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得了大病、重病基本生活过得去。
省内“大医院”还牵手“小医院”,不断下沉医疗资源。醴陵市、临澧县、平江县等20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实现专家资源、医疗技术、双向转诊、公卫服务上下贯通。在11个深度贫困县,推行“医疗集市”服务模式,在乡镇赶场(赶集)节点接诊患者。三级医院也创新对口帮扶模式,以县级医院紧缺人才和技术为重点,推行“科室对科室”与同质化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农村危房改造,让老百姓实现“安居梦”
隆回县花门街道石门村,81岁的分散供养特困户范双连,仅有一个在校读书的孙儿相依为命,住在破旧的土木结构老屋里。得益于农村危房改造政策“雨露”,范双连一家于2019年底搬入新房。
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大局,我省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覆盖”。
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副处长曾华俊介绍,自2013年以来,国家共下达我省危房改造任务106.13万户,我省实际完成改造122.45万户,超额完成了16.32万户。我省累计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17.1亿元,省级财政配套65.7亿元,户均补助标准逐步提升,在解决基本住房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改善居住条件。
按照“应鉴尽鉴、应改尽改”原则,我省住建部门多轮“全覆盖”排查鉴定“4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状况,全面、精准识别出危改对象。同时,全省完成了对170.1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入户核验和信息录入,实现“户户可查、户户精准”。
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差异化补助政策。自2016年以来,省住建厅提高贫困地区补助标准,将年度总补助资金切块65%以上分配给贫困地区,对51个贫困县足额安排农村危房改造指标和资金。同时,根据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住房危险程度、家庭人数等制定补助标准,贫困程度越深,补助标准越高。
发力农村危房改造,各地纷纷创新举措。如武冈市住建部门提供设计图纸并发动全市7家建筑施工企业,动员100多名项目经理划分区域,采取“零利润、献爱心”方式包干完成建设施工。茶陵县实施“幸福安居工程”,桑植县实施“阳光院”工程,安化县实施多种代建模式,这些举措有效破解了深度贫困户无力建房的问题。
农村危房改造与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也留住了美丽乡愁。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大寨村、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地笋苗寨、古丈县默戎村等地,不少“忧居”变“优居”,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荣誉簿上再添精彩。我省于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被国家确定为农村危房“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省份,慈利县、通道侗族自治县、保靖县先后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表彰,省住建厅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