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潮 百年颂68】三线建设掀起热潮:改变湖南国防地位和工业布局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佳俊]

在三线建设的热潮下,一大批军工项目在湖南建成投产,湖南成功跻身军工大省行列。同时,一大批民用和基础工业的兴建,不仅增强了湖南工业的整体实力,也改变了全省工业布局,湘西地区工业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一大批新型工业城市拔地而起。

“修三线铁路,是无比光荣的大事,大家都想上!”72岁的湖南日报老报人、高级编辑谢石,是湘黔铁路建设者之一。4月12日,回忆起51年前参加铁路建设的情形,谢石仍然热血沸腾。

横穿湖南的湘黔铁路和纵贯湘西的枝(城)柳(州)铁路,是我国铁路网中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这两条铁路,正是20世纪70年代三线建设热潮中的产物。

(俯瞰怀化火车站,湘黔铁路和枝柳铁路在此交汇。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傅聪 摄)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于1964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所谓三线,是指从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当时,我国工业主要布局在沿海一线地区,完全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一旦战争打响,中国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将国防工业和重要基础工业内迁到三线地区——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西南和西北广大地区,可以有效避免这一局面的出现。

三线地区分为西南大三线和西北大三线两大块,按照当时中央圈定的范围,湖南西部被列为西南大三线建设的范围,主要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邵阳、娄底、张家界、常德、益阳6市在内的43个县市区,总面积10万余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

三线建设战略提出后,中共湖南省委认为,这既是发展湘西地区的大好时机,也是加快全省经济建设步伐的最佳时机,决定从各方面紧密配合。1964年8月,湖南省委成立国防工业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的国防工业建设。1965年2月,又成立了省国防战备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三线建设的规划、动员和组织等工作。

(1971年1月11日,参加湘黔铁路建设民兵在新化车站工地凿石移山。刘理勋 摄)

从1965年起,国务院和湖南省调集大批建设队伍和物资,浩浩荡荡开进湘西地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

1965年至1966年,全省三线建设形成了第一次高潮。总投资达3.4亿元的19个大、中型项目在湘西地区的沅陵、涟源、安化和新邵等县相继破土动工。其中,国防工业项目14个、民用项目5个,包括300厂、310厂、湘中机械厂、湘华机械厂和湖南锻造厂等。

然而,不久后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三线建设不断受到冲击和干扰,三线建设工程基本上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进展缓慢。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矛盾恶化,三线建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再次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全省三线建设第二次高潮也随之到来。除了068、013等大型国防工业项目外,湘黔铁路、枝柳铁路、凤滩水电站、金竹山火电厂和湘澧盐矿等一批重要民用工程也陆续开工建设。到1970年底,在湘西地区投入施工的大中型项目已达35个,计划总投资达36.4亿元。

三线建设热潮涌动,全省农村动员近200万民工,采取军事建制形式,开赴湘西地区,参加各项工程建设。时年21岁的谢石在家乡新邵县当赤脚医生,听闻消息后,抱着极大的热情和百万民工一道投入到湘黔铁路、枝柳铁路建设中。1970年秋季,广大铁路建设者脚穿草鞋、肩挑行李,从长沙、湘潭、益阳、邵阳、零陵等地区徒步赶往铁路建设工地。谢石记得,他和同伴们步行10天,走了700多里路,一路翻山过河才走到了施工目的地。

(1978年5月,湖南拖拉机制造厂。资料图片)

1971年,我国经济建设步入第四个五年计划。根据国家的安排,除继续完成“三五”时期结转下来的全部在建项目之外,在三线地区又新上了湖南拖拉机制造厂、湖南维尼纶厂等10个项目,计划投资3.7亿元。

这一时期,在湘西地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达到71个,计划投资总额达45亿元,占湖南省当时基本建设投资的70%以上。

在三线建设的热潮推动下,湖南跻身成为国家国防工业生产能力较强、品种门类较多的省份之一,湖南工业的整体实力也得到增强,交通运输、能源工业等都得到显著提升,一大批新型工业城市如怀化、娄底、邵阳等拔地而起。

三线建设不仅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冲锋在前。传承弘扬“三线”精神,湖南正全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再创新时期工业建设的辉煌。

怀化:三线建设中“火车拉来的城市”

怀化,位于湖南西部,地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因受大山阻隔,交通闭塞,自古以来发展一直较为缓慢。

沈从文在《怀化镇》一文中曾描写过这里的城市景观:“我所到的地方原来不过只是百十户左右一个小镇,地方惟一较大的建筑是一所杨姓祠堂……”

由此可见,当时怀化地区的城市规模极小。据记载,1970年以前怀化县城只有7000多人。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口不足万人的小城镇,却在三线建设中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在“备荒、备战、为人民”的三线建设战略指导下,作为横亘三线地区的交通干线——湘黔、枝柳两条铁路的修建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这两条铁路的交汇点,恰好就选址在怀化。

1969年,湖南省收到中央关于修建湘黔、枝柳铁路的命令,随即成立湘黔、枝柳铁路大会战筹备指挥部,负责开展铁路“大会战”的前期准备工作。

由于怀化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根本无法满足铁路建设需要。为了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方便铁路建设物资运输,伴随着两条铁路的修建,一场轰轰烈烈的怀化新城建设也全面铺开。

随着1972年10月和1978年12月湘黔铁路、枝柳铁路湖南段的建设完工,以及随后的通车,怀化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也变得频繁起来,怀化的城市面貌慢慢开始发生变化。正因如此,怀化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

如今,怀化从一个不足万人的小镇发展成为拥有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成为大湘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杨佳俊 视觉 周子茜 视频 杨思 周林熙)

相关专题:湖湘潮·百年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