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来了!印遇龙开讲,长株潭学子星城追“星”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唐朝昭 陶帆]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唐朝昭 通讯员 陶帆)“大家不要觉得院士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其实啊,我就是一名‘养猪专业户’。”11日上午,“院士来了”青少年科普公益大讲堂第三期开讲,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养猪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来到长沙市青少年宫,分享他数十年“破译猪的营养密码”的学习与科研之路,带领来自长沙、株洲和湘潭的400余名青少年走近农业科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今日开讲。均为通讯员 郭倩 供图

用“热爱”与“坚持”开启科学之门

“过去我们更多地是研究提高猪的生长速度,解决‘够不够’的问题。现在我们研究的是怎么让猪肉更安全、健康、优质。”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印遇龙院士形容自己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成长。常德农村出身的他从小就帮着家里种地、喂猪,也深刻感受着那个年代粮食与物资的短缺。

进入高中后,公社农科站来了一位湖南农大的老师,印遇龙便跟着他学习农业技术,在试验田里自己耕地、施肥,再观察、试验。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种子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印遇龙认为,科研要解决国家发展与大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怎样养好一头猪”开始,他科研之路上始终脚踏实地。不论是喂猪、设计猪圈、给猪看病还是分析猪粪,印遇龙一直亲力亲为。通过多年努力,印遇龙院士和他的团队将我国生猪养殖的料肉比从4:1降到了2.8:1。也就是说,以前猪每长1斤肉,需要吃4斤饲料,如今只需要2.8斤,大大节约了饲料用粮成本。

现场,长株潭三市400余名青少年认真聆听讲座。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院士?面对在场青少年的好奇提问,印遇龙说,不论是从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热爱与坚持都是最重要的品质。

“从我几十年的经历来看,科研的过程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科研工作者的成果都是从成千上万次的试验中‘淘’出来的。”他告诉大家,揭开“神秘”的面纱,“院士”的称号意味着在一个行业中长久地思考和不懈地追求,“就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埋下爱农业爱农村的“种子”

台上,院士娓娓道来。台下,孩子们听得意犹未尽。

“我觉得院士爷爷的讲课‘含金量’特别高,讲话也很有哲理,下次我还希望能参加!”听说要来听院士讲座,来自湘潭市岳塘区红霞小学五年级的汤宇杰心中特别兴奋和期待,一大早便从湘潭出发来到长沙。

讲座后,孩子们向院士提问。

在互动环节,现场气氛格外热烈。孩子们不停举手希望争取提问的机会。 “您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从事科研是不是需要很高的天赋?”“现在猪长得这么快,是不是饲料里有添加剂?”……面对大家各式各样的问题,印遇龙院士都一一认真解答。

“希望通过我几十年的亲身经历,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的发展。也希望大家不论以后从事什么行业,首先要热爱我们的国家。”印遇龙说,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现在很多农村地区还存在引不进、留不住青年人才的情况,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青少年和青年爱农业、爱农村。”

本次大讲堂由共青团长沙市委、长沙市教育局、长沙市科协、共青团株洲市委、共青团湘潭市委共同主办,长沙市青少年宫承办。自启动以来,“院士来了”青少年科普公益大讲堂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期。今年,“院士来了”也将作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青年行动的重点项目之一,邀请三城青少年共同参与,引领长株潭青少年走进科学殿堂。

【人物名片】

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农学会微量元素与食物链分会理事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业战略联盟理事长等。

长期从事畜禽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先后主持完成院、省、国家、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0多项。在畜禽绿色养殖技术、非常规饲料原料高效利用以及养殖过程废弃物减控等方面带领团队发表高质量论文500多篇,H-index in Google Scholar 80,主编中英文专著10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项,曾获湖南省杰岀贡献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8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第14届国际猪消化生理学大会上获Asia-PacificNutritionAward(杰出成就奖)。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