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村中成片的果园。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唐金生
春天是幼苗嫁接最佳时期。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底,凤凰县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队长田香群一直没有停歇,20余万株无籽猕猴桃幼苗在她手下重获新生。
“20万株苗,算嫁接工资,约4万元左右;如果是自家的苗,按当下行情20元一株卖出去,嘿嘿,那就爽啦,有400万元。”田香群边说边笑。
菖蒲塘村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村民们通过发展水果产业,掌握了水果种植、嫁接技术,催生出一支由247名妇女组成的女子嫁接队。其中,160名队员为45岁以下的年轻人。她们凭借娴熟的嫁接技术,为村里嫁接出百果园,为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提供嫁接技术,也为自己“嫁接”出了一条致富路。
穷山沟“嫁”出百果园
田香群原本是凤凰县阿拉营镇村民,在县城读中专时,老师在班上发出招募令:自愿报名学习苗木嫁接技术,每天可得30元工钱。
能学技术,还有工钱,田香群当即报名。教她的师傅是菖蒲塘村“土专家”丁青青,田香群心灵手巧,学得快,师傅丁青青很喜欢这个徒弟,丁青青的儿子更喜欢,向田香群展开了追求。最终田香群不仅学会了嫁接技术,也把自己嫁到了菖蒲塘村。
菖蒲塘村曾是一个典型的干旱村、贫困村。“有女莫嫁菖蒲塘,塘上只长菖蒲草”,便是菖蒲塘村当时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安全、丁青青等村民带头走出去,学习技术,率先引种水果和繁育苗木,成为村里第一批掌握嫁接技术的村民,也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村民。
看到乡亲们的日子都不好过,王安全、丁青青又主动把嫁接技术传授给其他村民。通过“传、帮、带”,村民们个个都成了嫁接苗木的“好把式”。
掌握了嫁接技术,村民大力发展水果种植。去年,全村仅水果产业这一项,人均增收9000余元。
3月12日,记者在菖蒲塘村行走,仿佛走进了百果园,猕猴桃、柚子、刺葡萄,一片接着一片,随着山势铺开,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走南闯北赚大钱
剪、削、插、绑,约10秒钟,一株猕猴桃苗就嫁接好了。3月12日,记者见到雷志平时,她正在地里劳作。
10多年前,雷志平嫁到菖蒲塘村。在田香群的教授下,雷志平成了苗木嫁接的“老把式”,一天下来,可嫁接2000株左右的苗木。
3月11日,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老支书王安全(右)和女子嫁接队队长田香群在地里熟练地嫁接果苗。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菖蒲塘村考察,提出“要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也正是这一年,菖蒲塘村开会讨论如何解决剩余劳动力。时任村支书王安全提议,村里会嫁接技术的妇女多,搞一个“女子嫁接队”,包括田香群在内的16名妇女当即报名。
“去外地干活,当地县领导都会迎接我们。”雷志平自豪地说,2018年,女子嫁接队应邀到贵州遵义市提供嫁接技术服务,当地县里主要领导迎接并陪同她们一起用餐。
短短几年时间,女子嫁接队足迹遍布湖南、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队伍壮大到247人,还成立了理事会,进行规范化管理,成了菖蒲塘村一张响亮的科技名片。
忙时外出干活,闲时在家带娃,赚钱、顾家两不误。去年,女子嫁接队仅外出务工收入就达200多万元,人均增收万余元,“娘子军”成了创收主力军。
名气大客户多收益高
“今年推掉了很多客户。”3月12日,女子嫁接队的向黎黎打开手机微信向记者证实自己所言不虚。
“为何推掉客户?”记者问。
“我们也在转型。”向黎黎说,提供嫁接技术服务,嫁接一株苗能赚2毛钱,如果是自己嫁接培育苗木,销售出去,一株最少可卖5元钱。
女子嫁接队不仅名气大,客户多,嫁接的苗木因成活率高,十分走俏。正是看中了这一商机,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向黎黎放弃大学所学专业,转学嫁接技术,嫁接苗木在网上销售。去年,她仅销售苗木一项,收入超20万元。
近两年,菖蒲塘村有13名像向黎黎一样有文化、见过世面的年轻女性回村加入女子嫁接队,她们思路更活,创新意识更强。
嫁接方法不断创新。
“以前,我们嫁接从母本中间削开,将苗木粘贴上去;现在,女子嫁接队通过自己摸索,创新方法,从母本顶端切开,将苗木扦插进去。”王安全说,这种嫁接方法,速度更快,成活率更高。
嫁接的品种根据市场行情不断变化。前几年,“米良一号”猕猴桃产量高,村民纷纷跟种。近两年,无籽猕猴桃培育成功后,市场走俏,大家又纷纷进行品种改良。
女子嫁接队队长田香群去年就将自家10余亩“米良一号”猕猴桃全部砍掉,重新嫁接无籽猕猴桃。
“无籽猕猴桃市场价高,明年可挂果,两年的损失一年就回来了。”田香群说。
闯市场的路子更宽了。今年春天,向黎黎嫁接了10万余株无籽猕猴桃苗,准备年底放到网上销售,按当前市场行情,全部销售出去,收入可达200万元。在向黎黎的带领下,女子嫁接队7名年轻队员开通了网店销售苗木,最多的一天销售额超10万元。
■手记
新时代的“半边天”
奉永成
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队员雷志平刚嫁到村里时,家里连5元钱一双的凉鞋都买不起。
有一技傍身,就不愁没钱赚。学会嫁接技术后,雷志平收入节节高,如今,家里建起了三层高的小洋楼。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的成长发展,正是最生动的实践。
女子嫁接队是新时代的“半边天”。她们通过熟练掌握嫁接技术转型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刷新了公众对传统农民的认知,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