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展

[来源:长沙晚报]

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展

针下飞彩,“仙境”有花开

3月16日,市民在湖南省博物馆观看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桃源刺绣中的狮子纹样

桃源刺绣中的锦鸡纹样

长沙晚报3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 任波 通讯员 李叶 余斌霞)16日,“‘桃源工’系列展·刺绣篇 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在湖南省博物馆(以下简称“湘博”)开幕。这是湖南博物界首个开春大展,也是“湖南区域文明系列”展览的首个原创大展。

展览上,170余件(套)公私收藏的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以鲜艳的颜色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针下飞彩”的桃源刺绣展现的不仅仅是晋代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仙境,更有眉毛为青色的老狮子、头上长着尖角的怪兽、翩翩舞动的细腰美女、每一支花朵里长出眼睛观望世界的花卉……有观众评价,这个桃源仙境“很乡土很神奇很怪异”,陶渊明如来看展,一定会惊得目瞪口呆。在展览开幕现场,记者看到湖南著名儿童绘本作家蔡皋盯着这些美妙神奇的刺绣时露出的是会心的微笑。

本次展览由湘博与桃源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展览为桃源刺绣篇,展期从3月16日持续至5月3日,展览分为“绣工巧多变”“绣艺放异彩”“刺绣美生活”3个单元,展出的是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此后“桃源工”系列展还将推出桃源木雕篇。

本次桃源刺绣篇展览的第一单元为“绣工巧多变”:通过“名绣技法”组合阐释桃源刺绣与苏绣和粤绣的关系;通过“古老针法”和“多样针法”两个组合对桃源刺绣针法和技法进行溯源,并展示桃源刺绣丰富多样的刺绣针法和高超的刺绣技艺;“湘绣技法”组合主要通过桃源刺绣中与当代湘绣有着深厚渊源的毛针、平针体系与掺针针法和诗、书、画、印因素,来揭示桃源刺绣技艺对湘绣的深刻影响,进而揭示桃源刺绣在湖湘刺绣中的地位和重要价值。

第二单元“绣艺放异彩”:主要从绣品的题材、构图、造型、色彩、气质等方面考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刺绣展品,以揭示出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在美术方面的不俗造诣。其中人物类、瑞兽类和祥禽类是这一单元的展示重点。

第三单元“刺绣美生活”:桃源刺绣以家居实用品为多,曾广泛应用于民众生活中,深得民众喜爱。绣品中可见桃源人民信仰、人生礼仪、文玩戏服等用品,“刺绣美生活”单元通过“家居日用”“服饰广用”“礼仪”三个组合阐释桃源刺绣在民众家居中的广泛使用,以展示桃源刺绣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

本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此外,湘博将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体验,多维度展示桃源刺绣独特的艺术张力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部分重点展品介绍

白缎地绣《穆柯寨》戏文故事门檐

作品年代为清代

纵37厘米,横83厘米

门檐为旧时桃源民众家居日用中装饰门楣的用品。桃源有“戏窝子”之称,境内的武陵戏、花鼓戏、傩戏等地方戏深植于民间,民众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往往成为刺绣的表现题材。绣品纹样取材于《穆柯寨》戏文故事,构图饱满,人物丰富,刻画细腻,刺绣技法及针法多样,是桃源刺绣中的上乘之作。

白绸地绣“双狮戏球”帐檐

作品年代为清代

纵38厘米,横184厘米

桃源刺绣的构图中,多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小昆虫如蜜蜂、蜘蛛、蝉、蟋蟀、蝴蝶等点缀于画面。帐檐为白绸地,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双狮戏球”为表现题材,在绣品的中心位置从上至下悬挂着一只吐丝蜘蛛,寓意“喜从天降”,反映出桃源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白缎地绣“瑞兽戏花”云肩

作品年代为清代

纵97厘米,横121厘米

云肩为白缎地,四合如意造型,如意头中依形绣“瑞兽戏花”纹样。桃源刺绣在民众服饰中得到广泛运用,生活中的衣裳、荷包、鞋子,婚嫁用品如轿衣、盖头、服饰、云肩,儿童用品中童装、童帽、围嘴,以及人生礼仪中贺帐、寿帐、喜帐,乃至戏服等都以刺绣进行装饰。

红呢地绣“怪兽戏花”帐檐

作品年代为清代

纵41厘米,横157厘米

造型奇特多样,表情夸张怪异,以瑞兽为表现题材的绣品在桃源刺绣中最具特色。瑞兽中常见有狮子、獾、狸、兔、猴、独角兽,以及不知其名的怪兽,它们常与造型圆阔细长的绿叶和红花等组合在一起,生趣盎然。帐檐中的瑞兽以“瞠目阔口,獠牙外露”为特征,是桃源刺绣中的特有造型,被认为是沅水流域悠久的巫傩文化遗存。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