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潮 百年颂㊼】塘田战时讲学院:仅存7个月的“南方抗大”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燕娟]

塘田战时讲学院,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以统一战线形式创办的战地干部培训学校,被誉为“南方抗大”。

(2021年3月12日,位于邵阳县塘田市镇对河村的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辜鹏博 摄)

邵阳县塘田市镇对河村,蜿蜒的夫夷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大弯,河畔拐弯处,矗立着一座建于晚清的大宅院。这里,就是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

时间回到1938年。日寇的铁蹄越过长江后,湖北、湖南告急,中共湖南省委号召全省同胞为保卫湖南而战,要求广大青年到军队去、到前线去。

在这种形势下,湖南省文化界抗战后援会研究部主任吕振羽向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共中央驻湘代表徐特立建议,在当时的武冈县塘田寺创办讲学院,传授马列主义和抗战思想及策略,培训基层抗日干部。省委和徐特立非常赞同,徐特立特意向当时党中央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党中央的同意和肯定。在这个前提下,吕振羽积极开展筹建工作。

为争取讲学院更多的存在和发展时间,吕振羽利用各种统战关系邀请国民党名人显要挂名支持,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担任名誉董事,国民政府司法部副部长覃振担任院长,湖南省参议会议长赵恒惕担任董事长。讲学院既有国民党政府高层的支持,也有地方行政主官的加入,还有当地开明绅士的拥护,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

同年8月,讲学院筹备工作就绪。史学家翦伯赞、文学家张天翼、语言学家曹伯韩等一批大作家、名教授,随便在哪所大学都是几百元月薪,可他们自愿来到这个偏僻山沟无偿教学。此时,在邵阳宝庆城、武冈县城等大街小巷,到处张贴着讲学院的招生广告。

(2021年3月12日,游客参观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

1938年9月15日,讲学院开学,学生有120人,来自湖南、江西、东北等地,有县委书记、民先队员、青年学生、印刷工人、小学教师、尼姑等各种身份的人员。讲学院以“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实施战时教育,培养抗战干部”为教育方针,设研究班和补习班,研究班偏文史理论,补习班偏科技实践,但均以中国革命运动史、抗日民族战争讲座为共修课,课程教材大都由教师自编自写。

师生还以小组形式深入农村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为老乡开展识字扫盲教育,教唱抗战歌曲,表演抗战剧曲,帮助老乡春耕秋收。通过对群众的识字教育,渗透爱国抗战的情感。当时在学校周围的田野、山村和夫夷江畔,处处回荡着抗战的歌声。

讲学院建立了党小组及党支部,在学生中培养发展了40多名共产党员、100多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员。受党组织的委托,学生党员在武冈、新宁、城步、绥宁、洞口等地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填补了抗战时期党在这些地区的空白。

1939年4月21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讲学院被迫解散。短短7个多月的时间,讲学院为党培养了250余名进步青年,他们当中有曾国策、谢维克等同志,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有邓晏如、姜景、刘逊夫等同志,在各条战线继续为党奋斗。学员们先后奔赴抗战前线或在敌后坚持斗争,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1年3月12日,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前坪,展示着创作于1938年9月的院歌歌词)

“我们是迎着大时代的巨浪,勇敢热情的青年聚集一堂,加紧学习,奋勇救亡……同学们,起来,走向光明的路上,我们是创造新中国的健将。”这首由曹伯韩作词,张天翼作曲的塘田战时讲学院院歌,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传唱,激励后人奋勇前进。

如果说当年的延安“抗大”是培养党的高层次抗日干部的摇篮,那么塘田战时讲学院就是南方基层抗日干部的一座革命熔炉。讲学院师生深入基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至今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红色教授”吕振羽

吕振羽,1900年出生于邵阳县金称市镇,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曾先后在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任教,30年代初即被聘为教授。

当时在塘田战时讲学院,有一位常德姑娘,白天忙于研究班学习,辅佐吕振羽行政事务,晚上匆匆奔赴夜校,耐心教乡亲们识字。姑娘一口常德腔普通话清丽婉转,很受百姓欢迎,她就是吕振羽学生王时真(在讲学院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新四军改名江明)。1938年10月,经党组织批准,她与吕振羽在讲学院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为终生伴侣。

讲学院被迫解散时,吕振羽安全护送一个个师生离校,处置善后事宜,最后一个离校。他没有真正离开,而是召集师生在离讲学院几公里的油塘举办了两期党训班,播下了更多红色火种。

皖南事变以后,在新四军根据地华中局党校,吕振羽为参加培训的各级革命干部主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史》《中国哲学史》,被称为“红色教授”,是最受学员欢迎的一位老师。

1980年,吕振羽在北京逝世。遵其遗嘱,江明将上世纪50年代初自购的北京市中心府右街边一座四合院,连同自购的近3万册珍贵古籍、12幅元明清名家书画,无条件悉数捐给国家,再次印证了吕振羽的高贵品格。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燕娟 摄影 辜鹏博 视觉 周子茜 视频 周林熙 杨思)

湖南日报社 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联合出品

相关专题:湖湘潮·百年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