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门口挂盏灯 照亮湘鄂川黔边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上官智慧]

2月20日,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刘家坪村龙堰峪组,红二军团军团部(兼代总指挥部)旧址。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辜鹏博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上官智慧

“睡到半夜过、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2月21日,当桑植民歌《门口挂盏灯》再次回荡在位于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引来游客阵阵掌声。

讲解员陈林说,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桑植,当时贺龙部队正在壮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看见艰难前行的红军战士,当地老百姓纷纷献出绵薄之力,在家门口挂上灯盏,为红军夜行照亮,“这盏灯,照亮的不只是红军的征途,更是红军前行的信心和决心。”

此刻,记者的眼前,正是纪念馆内摆设的土家吊脚楼,门口盏盏红灯透着微弱的亮光。循着这抹光,记者的心绪穿越了时空……

1930年7月,贺龙率领从桑植起义中诞生的红四军与周逸群、段德昌率领的红六军,在湖北公安胜利会师后,两军合编为红二军团,全军1万多人、5000多支枪。

随后,红二军团开始不断开辟新根据地,先后建成巴兴归、荆当远、鄂西北等卫星根据地,使以湘鄂边、洪湖为中心区域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

1931年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1932年底,红三军被迫退出洪湖苏区,向湘鄂边转移。1933年1月,红三军抵达鹤峰,进占桑植,随后在湘鄂边境开展游击战。

“野鸡有个山头,白鹤有个滩头,一支红军没有根据地怎么行?”面对如此形势,贺龙感慨道。此后,在湘鄂川黔边境流动游击的红三军于1934年2月返回桑植,决定组建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紧接着,不断恢复和发展湘鄂川黔边境的游击区域,成立黔东苏区。

1934年10月24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与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执行长征先遣队任务的红六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随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为全力策应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取得十万坪大捷、浯溪河战斗等军事斗争的胜利,不断恢复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4年11月26日,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在湖南大庸成立,12月10日迁至永顺塔卧,其后,又多次迁移。史料记载,湘鄂川黔整个省委机关从筹建到进驻的368天时间里,实现4次迁移,其中进驻大庸24天、永顺122天、龙山95天、桑植127天。

在此期间,苏区积极发展红色政权,全面展开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迅速组成工作队,打土豪、分田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湘鄂川黔苏区的快速发展,令蒋介石坐立不安,急忙集结湘鄂两省11万兵力,于1934年春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疯狂“围剿”。此时的红二、六两个军团仅仅1万多人,同国民党进攻兵力比较,强弱十分悬殊,形势十分严峻。

是进,还是退?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根据会议指示,2月11日,成立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讨论战略战术的原则问题及行动方针。

4月12日,红二、六军团撤离塔卧,向北转移,取得陈家河、桃子溪三天两战的胜利,夺得战斗的主动权。同时,采用围城打援战术,取得了忠堡、板栗园等战斗的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忠堡战斗中,红二、六军团活捉国民党军纵队司令兼41师师长张振汉。此前,张振汉口口声声要活捉贺龙。为争取人才,贺龙不计前嫌,与张振汉多次深入交谈。最终,张振汉弃暗投明,担任炮兵教员,跟随红军一起长征。

红军此次执行的战略转变,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更使苏区不断发展壮大。数据显示,到1935年8月,湘鄂川黔根据地扩大到东至洞庭湖、西至酉阳、南至沅陵、北至鹤峰,总人口达200万,红军扩容至2.1万人。

根据地还建立了9个县委和苏维埃政府、52个区级政权、235个乡级政权,发展党员1000余名。

有了坚定的群众基础,民间不仅留下了和《门口挂盏灯》一样温情的民歌,还涌现了一大批民众主动参加革命的感人事迹。

贺龙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覃章衡说,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中央红军长征后,长江以南唯一规模最大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中最重要的柱石”。

■记者手记

黑暗中的灯,是百姓的心

上官智慧

桑植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000多年历史,传唱歌曲达到1万多首。贺龙纪念馆副馆长覃章衡说,最受欢迎的还是体现军民鱼水情的民歌。《门口挂盏灯》是其中之一。还有一首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曾被宋祖英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

这两首民歌都是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至今被桑植百姓广为传唱。

歌曲来自生活,民歌反映的是百姓的心声。黑暗中的那盏灯,代表的是百姓的心,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根源所在。目前,桑植有些学校和机关设立了桑植民歌课程,传承那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

在蹲点采访期间,记者见证了当地人“无地不歌、无时不歌、无人不歌”的风俗,看到桑植民歌国际旅游度假区、桑植民歌寨等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而今,革命老区人民用桑植民歌传承革命精神,照亮新时代奋发有为的长征路。

相关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