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村中看样板】吹起芦笙唱新歌——村级样本30例之通道岭南村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雷鸿涛 李夏涛]

△ 2020年11月3日,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岭南村,村民在采摘金丝皇菊。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雷鸿涛 李夏涛

1月15日,冬日暖阳洒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岭南村。寨子依山傍水,翠竹绿树环绕,与风雨桥及环寨北去的清清河水,构成别具一格的侗寨景观。

在岭南村漫步,耳边不时传来动听的侗歌。近年来,岭南村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村民腰包鼓了,村子更漂亮了,更多的年轻人回来了,村民们的歌声也更动听了。

侗歌唱出新变化

侗族群众能歌善舞。1月15日,在村里的聚心楼凉亭,村文艺队负责人吴义琼正和她的姐妹们一起吹芦笙唱侗歌,歌颂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好。

在过去贫困的日子里,侗寨里传唱的多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比如“有女莫嫁侗寨来、山多地少又没钱……”

“村里这几年有什么变化?”记者问。“瞧,全写在这上面哩。”吴义琼乐呵一笑,拿出几张写有侗歌歌词的纸条唱起来:“扶贫政策籁(好)得很、干部下到农村为人民、建设农村大变化、公路铛铛通广西、荒山变成花果山、哆吔……”岭南村今昔两重天的时代变迁,伴随着侗歌的旋律响彻山谷。

“党组织软弱涣散,卫生脏乱差,没有通组公路……”2017年,怀化市总工会派驻岭南驻村帮扶工作队进村时,村集体经济为零。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抓党建。“配强班子,村支两委中的能人多了。”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友鹏说,村支两委拧成一根绳,党员冲在前,群众跟着干,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出来了。

2017年,连接湖南通道与广西三江的通坪公路(二级公路)通车。通坪公路贯穿岭南村,该村到县城的车程不到半小时。

脱贫攻坚以来,岭南村硬化道路3公里,铺设石板路2公里,新修了村部、堡坎、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短板全面补齐。“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通上了放心电,厕所和城里一样是冲水的……”来到村民龙顺约家,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淌。

产业发展腰包鼓

“今天有20多名村民在基地务工。”站在岭南村中药材和优质水果(柑橘)种植基地,通道岭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海泉充满了信心。

发展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既能解决村里留守儿童多的问题,还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017年8月,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外出学习“取经”后,决定在村里发展中药材种植,并引进投资人注册了岭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如今,村里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达1500亩,种有栀子花、黄精、白芨等中药材和柑橘等水果。

成立了高团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全村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实现增收脱贫。

“去年,我仅在基地务工就赚了2万元。”杨登仲说,现在村里涌现出了很多“三金”农民——挣薪金、分股金、收租金。

2020年,岭南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尝鲜“订单农业”,建设金丝皇菊基地100亩。公司与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村民在该基地务工,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并保底收购菊花。

通过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空白提升至2020年的20万元,全村1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的务工总收入达80万元。

年轻村民回来了

“岭南村变美了,产业发展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坪坦乡人大主席石诗旭说,很多村民选择返乡创业。

80后大学生吴春榕,2010年大学毕业后,曾在长沙工作,还做过微商。

近年来,岭南村持续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2018年,村干部邀请她返乡“干一番事业”。

随后,吴春榕返乡做电商。“最受网友欢迎的是土鸡蛋,我一年可以卖几万元。”她说。

近年来,通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吴春榕尝试“带客入村”,当年便吸引2000多名游客来村里旅游。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我们引凤还巢,就是要把能人、年轻人引回来,留下来。”杨盛凯说。前些年,村民吴挺带着老乡发展房产业,业务做到了外省。

2019年,吴挺回到岭南村,成立了通道华欣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当年,公司开发“四季花海”项目,“五一”开园吸纳游客5000多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万元。

人才“引得回”,更要“留得住”。村里大力发展产业,为返乡的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村民吴种纯以前在外务工20年。“交通方便,家门口就有事做,我去年就没出去务工了。”吴种纯现在和妻子开了一家餐馆,闲时去村里中药材基地干活,收入比外出务工要强得多。近两年,村里返乡的村民达数十名。

(参与采写 吴祥淼)

【采访手记】

越来越多的“三金”农民

徜徉在岭南村,记者看到的是侗族群众如靥笑脸。

岭南村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抓住了一个要害: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引进公司,走“四跟四走”产业扶贫路子,让贫困户挣薪金、分股金、收租金,成为“三金”农民,最终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造血”成功了,扶贫才真正成功了。

村民杨登仲2020年除了赚“三金”,还巡山护林当护林员。算下来一年可赚三四万元。49岁的吴青玲,也是“三金”农民。逢年过节,她带领姐妹们唱侗歌,从村里唱到了村外。在岭南村,“三金”农民还有很多。

通过发展产业,吸引更多的村民返乡创业,鼓起腰包,岭南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好路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样离不开产业支撑。要想让农村美、农村富,就要有越来越多的“三金”农民。

相关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村中看样板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