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一代伟人从这里走上职业革命家道路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福芳]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张福芳

百年来,位于长沙市书院路356号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那样静静地矗立着,看百年风云激荡,听改革发展涛声,广迎八方学子。

这所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学校,前身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1161年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举办现代师范教育,1912年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49年改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在这里求学、任教。

1月12日,记者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任教的8年经历;探寻青年毛泽东在此寻求革命真理,最终走向职业革命家道路的奋斗历程。

忆往昔:毛泽东在此学习、工作8年

罗马柱、雕花栏、中西结合的设计,哪怕放在今天,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园都不过时,可想而知当年是多么新潮。

校园潮,思想更潮。当时的第一师范,是一所比较民主开放的学校,强调“时时以国耻唤醒学生之自觉心”,注重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员,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堪称当时湖南培植师资和新青年的摇篮,全校仅400余名学生,一届不到100人。

1913年春,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的毛泽东,听说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招免费师范生,且膳宿费低廉,毕业后还可担任教师,他觉得不错,于是前去报名,以作文满分成绩被录取。第二年,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了第一师范本科第八班。

第八班教室第一行第四个座位正是毛泽东当年坐的地方。记者坐在这个复原后的教室,仿佛看到了毛泽东当年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铿锵声音,与同学争辩中国未来出路的神情,眉头微蹙奋笔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愤慨情形。

在第八班寝室,毛泽东提倡“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他们“熄灯”后,谈的都是家国情怀、政治形势,指点江山的气势在那时已有雏形。

在第一师范,毛泽东还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学校后面那口水井,一年四季都是他的“洗浴场”,哪怕是寒冬,毛泽东也坚持洗冷水浴,用浸了井水的毛巾搓澡,搓到身上发红,再一桶水浇下,神清气爽。如今,水井依旧,只是没了洗澡人。

毛泽东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成立工人夜校、组织开展猴子石缴枪等军事行动。1917年暑假,他邀请萧子升同学,不带一分钱徒步游学,1个月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地,走访学士名流、农民、商人等,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面貌。

5年半的时间很快过去,1918年6月,毛泽东从一师范毕业,随后辗转北京。1920年夏,他再次回到长沙,担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即校长),革新教育。在学校任职的这两年,他与杨开慧结婚,并与何叔衡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直到1922年冬,毛泽东辞去第一师范教职,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看今朝:小学教师培养的摇篮

百年沧海桑田,如今的第一师范依旧有着朗朗的读书声。

在丽泽苑102班,50多位同学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语文课,墙角的另一处教室外,十几个女同学正在练习舞蹈,压腿、弯腰、抬手……时光交错中,仿佛百年前的第一师范就在眼前。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回忆母校时曾称赞“一师是个好学校”,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作为校训。

学校传承着培养小学教师的理念,目前学校师范生占比79.8%,其中公费师范生11629人,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小学教师教育和公费定向乡村小学教师培养高校。

该校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全方位将红色教育持续深入浸入到学生心中,也激发了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第一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赵小群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06至2020年学校共招收公费师范生25388人,2011—2019年毕业11598名公费师范生,其中10940人目前仍任教于全省122个县市区,平均从教率94.33%;乡村从教9890人,占比90.4%,有效缓解了湖南乡村教师师资紧缺的局面。

百年文脉相传,弦歌不辍。湖南第一师范正是用传承和坚守,让这里青春依旧、充满朝气。记者离开时已接近中午,一缕阳光恰好穿过云层照在第一师范正门处,宛若升腾的希望。也许,再过百年,这里依旧初心如炬,光芒四射。

【记者手记】

百年一师正“当红”

张福芳

第一师范的“当红”,记者在蹲点采访时真切地感受到了。

“红”在传承。该校建校118年来,始终以培养优秀小学教师为天职,目前,培养的近10万名小学教师遍布三湘四水;始终坚持免费师范生的培养,10多年来,培养免费师范生25000多名,且90%以上在乡村任教。

“红”在课堂。该校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五门思政课程,形成了青年毛泽东与青年学生、一师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共产党人的初心等系列专题讲座;运用说、唱、跳等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现红色教育主题内容,使红色教育入脑入心。

“红”在人气。这些年,每年到第一师范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者达80万人次,其中中小学生和党员干部占到70%以上。他们的思想在这里接受洗礼和升华,最终汇聚成求学追梦、干事创业的澎湃动能。

而这些,也许就是这所学校,传承百年,依旧生生不息的缘由吧。

相关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