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新民学会旧址:建党先声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昆励]

【编者按】 在百年红船的世纪航道里,一大批湖湘革命英烈用热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用生命铸造了永不褪色的丰碑,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的湖湘儿女在新时代中继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近日,华声在线记者走进韶山、长沙、醴陵、张家界、怀化、湘西州等地,追寻先烈足迹,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讲述湖湘红色故事和革命历史,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位于岳麓山脚下的新民学会旧址。 李昆励 摄)

华声在线记者 李昆励

长沙市新民路新民小学对面,有一间古朴农舍,青瓦白墙后,竹篱环绕、香樟耸立。路过者在街道入口若抬头,便可看见高耸的“新民学会旧址”牌匾。

这里是新民学会旧址,1917年蔡和森在长沙求学时,举家寓居于此,毛泽东、萧子升等一群年轻人经常横渡湘江,在这所“沩痴寄庐”聚会商谈,围着蔡家堂屋的小方桌酝酿成立革命社团。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成立,并确立了“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学会的宗旨。

(新民学会就在这张小方桌边成立。 李昆励 摄)

“新民学会成立之时,只有21人。”长沙地方文化学者顾庆丰告诉记者,随着新民学会影响的扩大,除第一师范外,长郡中学、周南女校、商业专科学校等长沙进步学生和青年教师相继入会,1921年会员发展为74人。

新民学会成立之后所确立的“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针,激励着一批莘莘学子们分为两批来寻求救国真理,一批成员向外发展,1919年5月至1921年元月,湖南青年分13批赴法勤工俭学,其中54岁的蔡和森妈妈葛健豪是赴法留学生中年纪最长的一位。另一批成员则留在国内宣传新思潮,著名的《湘江评论》就是在此期间创办。

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学会成员们对“走什么样的道路”产生了分歧。包括毛泽东、易礼容等在内的12人主张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共同目的,用“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来实现对中国的改造。

在新民学会完成历史使命,宣布解散的同时,也为之后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提供了干部储备,一半的会员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此,新民学会也被誉为“建党先声”。

历经百年的风雨沧桑后,今天的新民学会旧址安静地矗立在湘江之畔,继续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发展变迁。

相关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