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乡村建设基层行】红门“法治+” 加出全国示范村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吴天琦 刘林霞]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见习记者 吴天琦 通讯员 刘林霞

“老李,禁毒知识答题打了多少分?”“老李,上周的《民法200问》到了吗?”“老李,我们家还没有社保卡。”……12月6日一大早,平江县南江镇红门村“红门一家人”微信群热闹非凡。村民频频“艾特”的老李名叫李能强,是村里普法宣传员,而他曾经却是个为个人利益争执不休的“法盲”。

红门村由农科、红门两村合并而成,地处幕阜山余脉,人口分布较广,四周都是山林。“过去电压不足、电灯不亮是常事,有时连饭都煮不熟。”村支书李更和回忆,2019年进行的农网升级改造涉及区域广、改造线路复杂,导致矛盾纠纷多,李能强就因改造线路需在屋前架杆而不满,组织村民争吵不休。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红门村委会成立一支由党员、退伍军人、乡贤等组成的“四会一队”工作组,逐门逐户走访谈话,组织召开10余场村民意见征集会,创建全村微信群,为村民普及农网改造相关法律、占地赔偿等知识。

观念上的转变,让李能强成了依法进行农网改造的支持者。他主动在微信群内为村民转发农网知识,在散步、聊天中一发现问题立马告知工作组,及早妥善解决。不久后,6排新增变压器覆盖全村,216根崭新的电杆整齐划一,配电线路井然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走进村警务室,档案柜内摆放整齐的资料袋,记录了民主法治路上的“红门经”。“过去常有财产继承、土地流转等一系列问题,不懂法的村民处理起来毫无头绪。”李更和说,红门村利用“法治+服务”将法治网格化,在每个组设置普法宣传员,开展法律讲座,提供法律服务等,让村民懂法、学法、用法。如今,矛盾纠纷在微信群里就能解决,红门村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群’,大事不出户”。

“不唱天来不叫地,打牌也是要精力。栽了头来不住手,散场三人分钱数……”在村民文化广场活动中心,村民欧阳奔全正在为元旦晚会排练节目《劝君麻将莫赌钱》。“这可是红门村利用‘法治+广场’的学法大舞台!”每个村民都可以像欧阳奔全一样,通过自创歌舞、独唱、小品等形式,宣传《民法典》和建设法治乡村思想,现场发放《综治民调》《宪法精神》等宣传手册,让法律知识更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农家书屋内,红门村法律顾问李县强正在整理刚购回的图书。“村民们法律意识增强了,遇到问题会先来书屋找答案,我都快失业了。”李县强打趣道。“法治+书屋”的实践让村民遇事不慌找专家,《农村外出务工政策法律解答》《婚姻与家庭的规矩方圆》等百余册法律图书成为村民的“法律专家”。

2014年以来,红门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相关专题:法治乡村建设基层行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