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实施老城区有机更新,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之路

[来源:长沙晚报]

老城区既有“烟火气”又刮“时尚风”(老长沙 新气质)

长沙实施老城区有机更新,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之路

近年来,长沙通过实施老城区有机更新,一大批老巷换新颜。均为资料图片

长沙晚报12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在长沙市中心的白果园里,幽幽青石板小巷蜿蜒向前,明清、民国等时期的建筑与青砖黛瓦的传统民居穿插,巷内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不远处便是“长沙第一高楼”长沙国金中心,现代与古朴在这里相得益彰,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脏乱差”的老城区。这一切,主要得益于长沙实施的老城区有机更新。

记者从市城市人居环境局获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专报》第235期日前以《长沙市加快实施历史城区有机更新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为题,对长沙老城区有机更新工作进行专题推介。文章认为,长沙经过两年多有机更新,老城区的宜居性、持续性、生命力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之路。

因地制宜 让老城区既有“烟火气”,又刮“时尚风”

“在老城区有机更新过程中,我们坚持民生视角,突出宜居性,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原住民既安居乐业,又能记住乡愁。”市人居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因地制宜是有机更新“第一法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片区、不同地段因地施策,形成各富特色的经验做法。

潮宗街是继太平街之后长沙第二个历史文化街区,探索了“精点、优线、活片”的有机更新实践。94处“精点”,重点是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进行精心保护和修复修缮。32条“优线”,重点是优化街巷肌理,打通交通微循环,突出街巷特色。“活片”则是完善358户居民房屋功能,以“毛坯出租”的方式引进9600万元社会资本,吸引69家商户及公司入驻。

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已吸引万科入驻,引进玉楼东、双燕楼、马复胜等30余个老字号,嵌入文化创意和文旅产业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产品既有“烟火气”,又刮“时尚风”。目前,该街区有机更新项目正在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发展范例奖”。

功能完善 优先解决房屋“危积漏”,提升宜居环境

针对老城区设施陈旧、建筑破损、环境质量差等问题,长沙优先解决房屋“危积漏”,同步改造“水电气”,改厨改厕,增加消防设施。

芙蓉区白果园片区历史底蕴深厚,包含《湘江评论》印刷旧址、程潜公馆、公沟遗迹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但片区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卫生条件较差,住户改造意愿强烈。

2018年5月开始,芙蓉区全面启动白果园历史地段有机更新建设。项目改造区域占地182亩,涉及改造住房1937户,面积20.4万平方米;打通街巷交通微循环70余处;共铺设地下管网约5800米,整理和重新布设各类管线约3万米,安装路灯103处。

“我们遵循街巷格局、尺度空间、历史记忆‘三不变’的整体思路,从生活功能需求出发实施老城区有机更新改造。”芙蓉区城投负责人介绍,这些改造涉及燃气网络、通风采光、屋面漏水、挡雨晾晒、厨房厕所等14项内容,重点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在岳麓山下,麓山南路以东,二里半科技文化东广场项目日前正式动工。到明年9月,这里将成为一座集公共停车、休闲健身、科研办公于一体的岳麓山大科城“会客厅”。而在此前,这里还是一片棚屋区,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2018年开始,按照有机更新理念,通过点状征收、节点改造、线性建设、整体提质,麓山南路大变样,这条串起湖南3所高校的书香大道,留住了历史记忆。

以用促保 保留老城区街巷肌理,还原城市特色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需要“新陈代谢”。在老城区有机更新中,长沙围绕城市品质提升,以更新单元为单位,以城市体检为基础,以“微改造”为手法,以增强宜居性为重点,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历史步道建设等,让老城区焕发新面貌。

据统计,近年长沙先后投入30.07亿元,对太平街、都正街、高正街、白果园、化龙池、潮宗街、西园北里、麓山南路、白沙液街等14个历史街巷涉及3840亩的片区,精准运用“留、改、拆、补”手法,实施有机更新,保留了老城区街巷肌理,还原了“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山水洲城”的城市特色和本色。

作为长沙首条历史步道首发段,西园北里全长不过560米,街巷两侧是翠竹、白墙、黛瓦,中间一条麻石路蜿蜒曲折。“西园北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宜居、慢生活,这里没有汽车的喧闹,没有鼎沸的人声,只有安静和干净。”生活在这里的刘娭毑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长沙已建成45公里历史步道,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为“慢行生活、文化旅游”提供了时空载体,让数十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得以重焕光彩。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