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脱贫智慧】双峰县:文化软实力淬炼脱贫硬功夫

2020-12-09 09:05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夏博]
字体:【

曾国藩故里——富厚堂 李建新 摄

熊小平 曾玉玺 欧阳海希 葛 军 谢展南

双峰,地处湘中腹地,自古人文荟萃,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影响深远 ,是“湖湘文化”版图中重要一块,有“院士之乡” 之称,双峰籍院士已达9名。

在蔡和森、蔡畅故居光甲堂,“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熠熠耀目,激励有志者坚守初心、矢志为民;走进富厚堂,“八为本”家训循循善诱,劝诫后来人耕读传家修身立志;女杰革命故事、“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豪言历历在耳,勉励新时代女性奋发有为。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双峰县委副书记、县长彭石清说:“耕读天下,富厚日新。在双峰脱贫攻坚战场,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文化底蕴焕发出时代力量,成就一股‘精气神’。扶贫干部用心用情帮扶,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奋斗,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参与,谱写出属于新时代双峰儿女矢志战贫的新担当、新作为。”

“红色基因”代代传

“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蔡和森的童年是在这栋宅子里度过的……”11月30日,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蔡和森、蔡畅故居——光甲堂,讲解员彭璐动情地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着,“蔡和森、蔡畅的革命精神一直在双峰传承发扬着……”

光甲堂所在地杨球村是省级贫困村。回顾历史,蔡和森在法国留学期间,给挚友毛泽东的信中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今天,这份“情谊”依然在赓续——2018年,省韶山管理局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杨球村,如今,全村100户326名贫困户全部脱贫。

“蔡和森与毛泽东的革命友谊既是我们教育党员的最佳题材,也是激励我们做好帮扶工作的‘动力源’。”省韶山管理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沈立冬介绍,通过两个单位联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员教育,全村党员武装头脑、强本领,更好地成为脱贫攻坚“先锋队”。

2017年,帮扶工作队依托光甲堂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种下110余亩经果林。经果林“负责人”左欣娥带着10多名贫困劳动力上山下山,把果树“照顾”得枝繁叶茂,今年顺利实现初挂果。“我作为党员,就是‘主心骨’,我想给贫困户们带个头,鼓励他们加油干。”左欣娥笑道。

红色传承,催人奋进!多年来,杨球村在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党员、干部、群众携手并进,“逢山修路、遇水架桥”,啃下了贫困这块“硬骨头”。今年,一条连接省道、直达光甲堂的红色旅游公路顺利开工。“这条公路让蔡和森事迹传得更广,也把游客引进来,以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杨球村的故事在双峰并非个例。近年来,双峰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传承红色基因,为脱贫攻坚注入不竭动能。

“脱贫女杰”挑大梁

“英雄母亲”葛健豪、“中共早期女权领袖之一”蔡畅、“鉴湖女侠”秋瑾……在中国妇女运动史和解放史上,双峰妇女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2007年10月,全国妇联将双峰县命名为“中华女杰之乡”。

在脱贫攻坚中,双峰有一群女性代表“巾帼不让须眉”,用行动践行“妇女能顶半边天”,是双峰的脱贫“女杰”。

双峰县审计局扶贫女干部戴庆平驻村扶贫八载,从青丝满头的“扶贫妈妈”晋级为鬓角染霜的“扶贫奶奶”,戴庆平获评我省“最美扶贫人物”。

洪山殿镇扶贫办主任刘时南与戴庆平一起获评省“最美扶贫人物”,“认真、细致、真心”是她做好帮扶工作的座右铭。今年4月,她在进村入户督查过程中,发现一位孤寡老人本该享受五保待遇却未落实,当即联系督促解决。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双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何述辉介绍,目前,全县共选派144个县级以上工作队、435名驻村帮扶队员、10309名帮扶干部开展帮扶,“扎硬寨、打死仗”,誓要攻下贫困最后“山头”。“仅县级以上工作队就有87名女性帮扶队员。她们是新时代的‘天山湘女’,是颜值最高的‘脱贫女杰’。”

“耕读传家”好家风

“耕”“读”是“双峰精神”的本色,曾国藩治家之道“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为早起持家、孝亲睦邻、勤俭节约、耕读传家。时代向前,双峰“耕读”文化被赋予新时代内涵。

“靠着一辆摩托车,‘拖’出三个大学生!”在荷叶镇荷塘村,提起朱红连,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朱红连有3个儿女。2010年,她丈夫因病去世,彼时大女儿刚读高中,周围人都劝她“别让她读书了”,早点出去打工减轻负担。朱红连靠着一辆三轮摩托车,东奔西跑摆摊送货赚钱,硬是把姐弟三人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大女儿从事护士工作,二女儿在广西读大学,小儿子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他们都是我的骄傲!”朱红连聊起自家的3个大学生,言语间满是自豪,“我们双峰人再苦再难,都不能放弃自家一亩三分地,不能放弃教育。”

新时代,双峰的“读”文化从传统士子的读书入仕升级为“重教”“扶智”。近年来,双峰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各学段全覆盖,1.6万余名贫困学子“不漏一人”;三年新增学位1.95万个,化解超大班额110个、大班额310个;送培师范生1420人、招聘特岗教师1814人,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双峰的“耕”文化则从简单的重农勤耕嬗变为新型农业和“工”文化。荷叶镇龙吟村种粮大户、致富带头人曾良,被推选为该村的党支部书记。他说:“村里推选我当书记,我就要竭尽全力帮大家‘耕’好一方良田,办好新型农业,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传承文化“主心骨”,助力脱贫攻坚。近年来,双峰县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脱贫不能等靠要”的勤“工”思想也不断壮大,全县累计建设扶贫车间95家,今年已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4587人。

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双峰脱贫攻坚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责编:夏博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