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脱贫智慧】摘掉穷帽 奔向小康——桑植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来源:华声在线]

桑植县城景色。李维跃 摄

黎治国 上官智慧

脱贫攻坚又一年。今年,对“贺帅故里”桑植县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既是脱贫攻坚收获年,又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行走在桑植县各乡村巷道,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2020年2月29日省政府批复桑植县脱贫摘帽。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桑植县汇聚全县力量,尽锐出战,大力发展产业,千方百计拓展市场,着力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打响了一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脱贫大会战。

集中精力拔“穷根”

有着47万人口的桑植县,过去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多年来,桑植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攻破脱贫攻坚征程上的一个又一个堡垒,让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桑植大地。

脱贫攻坚,人最关键。该县从顶层设计入手,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建立分年分步实施脱贫攻坚“作战图”,逐步形成上至县委书记、下至农村党员村小组长,横贯各个扶贫领域,实现“三级书记”齐抓扶贫的作战体系。

于是,299支驻村工作队、943名工作队员、7477名结对帮扶责任人投身战场,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现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全覆盖。

与此同时,该县从机关单位抽调干部入驻非贫困村开展帮扶,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帮扶力量全覆盖。至此,全县已构建起“县级统筹抓、乡镇直接抓、部门齐力抓、村级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以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引导所有工作都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都向脱贫攻坚聚集、各种力量都向脱贫攻坚聚合。

今年,面对繁重的脱贫攻坚问题整改、质量提升任务,桑植县狠抓责任落实,以挂牌督战为有力抓手,突出重点、真督实查,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和国考反馈问题举一反三整改,强力排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和成效清单,边督查、边移交、边整改,逐条对账销号,以整改补短板、促提升。

面对系列难题,该如何高位推进?张家界市政协副主席、桑植县委书记刘卫兵介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必须深入一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此外,民政、人社、卫健、水利、林业、残联等多部门协同作战,共赴扶贫一线走访调研。

从“关键少数”下村入户作指导办实事,到中央、省、市、县123个帮扶单位、4460名帮扶干部与百姓同住同谋小康路,桑植县以“一盘棋”的集中力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时至今日,从田间地头到村头巷尾,桑植47万干部群众,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摆脱了积弱贫困的命运。5年来,桑植共减少98721人的贫困存量,相当于每天约有54人摘掉贫困的帽子。

产业扶贫拓“富路”

“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关键的点。”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赵云海说,从曾经目标不准的“漫灌”扶贫,到如今有的放矢的“滴灌”阶段,桑植扶贫人用年复一年的实际行动把“滴灌”送进千家万户。

于是,在桑植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产业扶贫当之无愧地成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

80亩,8万元;700亩,113万元;1000亩,128万元。这是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从2017年至2019年,优质稻的种植面积和年利润额。数据的背后,不仅是村民人均年收入从4300元跃升至1.2万元的喜悦,更是依靠产业扶贫的最生动注脚。

桑植粽叶远销海内外。 向韬 摄

桑植上洞街乡院子村建档立卡户向左涛在养殖场内给鸡喂食。邵颖 摄

放眼全县,靠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远不止合群村。近年来,桑植县充分结合县情实际,把稳方向,选对路子,始终坚持“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确保持续稳定脱贫。自2014年以来,该县先后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07亿元,受益17.48万户次59.74万人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以茶叶为主导,粽叶、烟叶、蔬菜、中药村、蜂蜜等“一主多特”格局,“两有四个一”扶贫工程同时在全县铺开,即:乡有主业有龙头、村有产业有社企、一村一基地、一户一产业、一家一就业、一人一技能。

“桑植白茶”,是该县扬帆起航的新品牌,发展到如今,短短几年里,已创新优化“养叶、走水、增香”工艺,发展茶叶企业、合作社、大户等经营主体120余家,产量2100吨,综合总产值2.85亿元,直接带动9200户3.5万建档立卡户。

一批批特色产业基地蓬勃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贫困村实现了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越来越多地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摘帽。如今,桑植县实现了村村有产业,且产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全覆盖的产业扶贫体系。

桑植县廖家村镇苗寨居委会扶贫车间。邵颖 摄

数据显示,该县已发展5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643家种养专业合作社、386家家庭农场,实现茶叶种植面积7.9万亩、烟叶种植面积2.8万亩、蜜蜂养殖达8.15万箱、粽叶可采面积1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5万亩、中药材42.9万亩。

白石萝卜丰收。 张明涛 摄

暖阳相伴里,穿行于桑植各村落,一个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扶贫工厂像一朵朵盛开的“幸福花”扎根山间河畔,透露着勃勃生机,承载着脱贫致富希冀。

激发内力注“活水”

在脱贫攻坚中,桑植县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仅大力推进精神扶贫,把“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还要求各级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交流对接,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洪家关白族乡水田坪村蒋宗要曾以“好吃懒做”闻名。扶贫干部多次上门找他谈心,给他讲勤劳致富的道理,用微信给他发“第一书记”聊扶贫动漫,拉着他去听全县的思想脱贫宣讲课,还把扶贫政策一遍又一遍说给他听。

与此同时,看着曾经贫困的邻里变成了“脱贫明星”,蒋宗要心动了。如今,在工作队的帮扶下,他的养殖场生意日渐红火,收入也越来越高,蒋宗要说:“希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治好懒病,摆脱贫穷。”

多年来,为有效破除少数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思想,桑植县采取“联点单位帮扶、社会力量捐赠、县级财政托底”的筹资方式,引导群众树立自强自立、脱贫光荣的意识。通过思想脱贫宣讲、曲艺节目宣讲、制作政策获得清单、发放政策宣传“小喇叭”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政策知晓率,增强群众的感恩意识。同时,通过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选出“脱贫之星”“最美扶贫人”进行表彰奖励,极大增强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

数据显示,该县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屋场会”等思想脱贫集中宣讲2500场次,累计培训22万人次,发放扶贫宣传资料10万余份,“村村响”宣传扶贫成效1900场次,专家宣讲团巡回到贫困村宣讲250场次,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230余场。

“虽然我的个子只有1米53,体重才80多斤,但我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成功脱贫致富,感到十分骄傲。”走马坪白族乡前村坪村的谷发浓,出生于一个不幸的家庭,父母患精神疾病30多年,家庭无经济来源,曾一度对生活失去希望。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靠种养脱贫致富的她一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还一度成为县里的“脱贫明星”,主动对有养殖愿望的无资金户、特困户,免费提供鸡苗和养殖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说的是实话,道的是真情。产业帮扶、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医疗救助……一项项精准脱贫政策在桑植的山山水水间落地生根,改变了昔日的贫穷图景,也振奋着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咬定脱贫不放松,攻坚克难再起程。桑植人誓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全面实现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关专题:张家界市“决胜贫困 筑梦小康”特刊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