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静
这不是一枚普通的胸花,而是一袋油菜籽!我们平时吃的菜籽油就是它榨出来的。
这是个油菜新品种,叫“沈杂油1号”。它的身世很特别,父辈曾搭载神州十一号遨游太空33天!它特别能榨油,在我们洞庭湖区,100斤常规品种只能榨35斤油,而它最多可榨42斤。它富含硒元素,榨出的油可与橄榄油媲美,被誉为杂交油菜中的“金种子”。
您信吗?这颗“金种子”是农民培育的。这是中国农业农村部第一次给农民颁发杂交油菜种子“身份证”,编号430059。有了“身份证”,“沈杂油1号”就能大面积推广,为老百姓的高品质生活加油!
一张证书,一颗种子,一对农民父子,沈昌健和父亲沈克泉,接续奋斗了整整四十二年!
在湖南临澧县四新岗镇白云村,我第一次采访沈昌健,就见到了他珍藏的23个笔记本,这是父亲沈克泉留给他的油菜实验记录。翻开最早的一本,父亲的字迹依然清晰:“1978年,我在贵州养蜂,发现几株分枝特别多的野油菜。我感到好奇,待成熟后采下种子带回家乡临澧。” 那年头,在洞庭湖区,每人每年分不到一斤油,吃油太难了。沈克泉在山边小心翼翼撒下种子,播下一个农民的梦想:培育高产油菜。
泥腿子想当科学家?不少人等着看笑话,沈克泉暗暗发誓,油菜研究不成功,就不剃胡子!没钱买材料,捡塑料袋当套袋,用烟盒做标签,儿媳妇说服父母卖棺材,儿子沈昌健卖掉中巴车,一起凑钱搞科研。
2003年,父子俩培育的“贵野A”不育系油菜新组合获国家发明专利。2007年,在武汉国际油菜大会上,2米高、100多个分枝的“超级油菜”一出场,父子俩就被包围了!一名外国专家兴奋地抱起白胡子老人,连竖大拇指。
不幸降临在2009年, 70岁的沈克泉累倒了,葬在屋后的山坡上,那里,可以望见心爱的油菜地。沈昌健发呆了一整天:父亲熬了30年,自己卖了心爱的中巴车,家里什么都没了,还欠下28万元的债!培育新品种,怎么这么难啊……
望着父亲六寸长的白胡子,看着各种编号的种子材料,接过母亲备好的水泡饭,沈昌健抹干眼泪,扛起锄头,走向油菜地!
党的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希望的田野。我们随《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一次次走进油菜地,沈昌健眉头舒展了,笑声爽朗了,干劲儿更足了!搞科研有很多不确定性。那年冬天,沈昌健正在接受我们的采访,突然,他撒腿就跑!还拼命喊着:“嗷——哈去——”原来,一群牛正偷吃试验地的油菜。我们赶紧跟拍上去,他蹲在地里掉眼泪:样本毁了,数据没了,这一年,甚至好几年就白干了!
看似上千次的白干,却一次次接近梦想。 2013年,父子俩获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中央部委、省市县领导高度重视,帮他解决困难。沈昌健拥有了科研团队和2000亩示范基地。2018年,他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我在他的试验地看到,油菜花除了金黄色,还有橙色、紫色、白色、红色等五颜六色!
沈昌健说,我是农民,有大把的时间在地里。能坚持到现在,是因为记者到了田间地头,而且一直在!就像强大的亲友团,给了他追梦的力量!我们常德电视台从1998年开始跟踪报道,2007年父子俩勇闯武汉国际油菜大会,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央广等媒体关注。2012年,湖南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深度报道。从2013年开始,各级媒体不仅传播父子俩的奋斗故事,还筹钱送到油菜地!大家用感人的镜头、温暖的笔触、正能量的声音共同托起农民科研梦!
拿到油菜“身份证”那天,沈昌健76岁的母亲细细端详证书,默默递给他一把弯刀。绕过试验田上山,他在前面割草开路。到了父亲坟前,沈昌健跪下来:“爸,爸——我给您报喜来了!”他哽咽着,汗水和泪水交织在一起。在这座没有墓碑的坟前,我深深鞠了一躬……
最近一次见沈昌健,恰逢油菜下种,一周前播下的800多个种子材料,像刚探出头的娃娃,生机勃勃!他和我聊起前不久的科学家座谈会,长沙打造“中国种业硅谷”也让他十分振奋,沈昌健表示:“袁隆平院士要让中国人吃上优质米,我们也正在让中国人吃上优质油!”我坚信:湖南引领种业安装“中国芯”,越来越多的关键核心技术“身份证”,也一定会写着两个强劲的大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