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孟姣燕
深夜的雪峰山枫香瑶寨,“云端瑶池”灯火闪烁,三五游客搏浪其间,兴致高涨,旅游“热浪”扑面而来。
大山深处的凤凰县竹山村,夜夜上演篝火狂欢文化盛宴——情景舞台剧《竹山花开》,村民自导自演,游人久久不愿散去。
激活沉睡山水,让美丽战胜贫困。近年来,湖南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深入推进文旅融合,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文旅扶贫新模式、新亮点、新成效层出不穷。
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预计,到2020年底,全省贫困地区有望接待游客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00亿元,全省文化旅游业有望带动贫困人口脱贫50万人,占全省脱贫人口的7.32%。
打造13条旅游扶贫精品线路,“送客入村”旅游大巴开进贫困村
湖南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70%以上的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在武陵山、雪峰山、罗霄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省51个重点贫困县基本上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地方。
坚持规划指导、项目带动,省文化和旅游厅以打通张崀桂旅游走廊为重点,联动多部门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3条旅游精品线路规划建设,制定实施通景公路规划,完善贫困地区旅游扶贫项目库。
2018年,全省40多家旅行社分赴大湘西、大湘东踩线,研发设计了13条旅游扶贫精品线路,包括土家探源、神秘苗乡、古城商道、侗苗风情、生态丹霞、沅澧山水、湘军寻古、神韵梅山、世外桃源、武陵民俗、瑶家古风、神奇湘东、峰林峡谷等13个主题,沿线覆盖66个重点县531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可辐射带动全省1000个以上贫困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省文化和旅游厅介绍,在全省范围内组织旅行社参与制定旅游扶贫线路,在国内尚属首次。线路推出后,旅游产品在旅行社上架销售,旅行社与贫困村展开交流合作。
2018年12月,《湖南省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旅行社送客入村奖励办法》下发,对实施“送客入村”项目有实际效果的旅行社,给予旅游人数奖、入村增项追加奖、入村团队规模奖、年度业绩排名奖等多方面的奖励。
旅行社开展“送客入村”积极性更高,旅游大巴相继开进贫困村。截至2019年12月31日,旅行社向贫困村发团12854次,送客村镇135个,送客入村游客达53.05万人,带动32.92亿元消费扶贫。
我省创新探索“非遗+扶贫”模式,以非遗扶贫工坊建设为主要抓手,创建非遗品牌,搭建扶贫产品通往市场的平台,在带动贫困地区就业增收、助力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良好实效。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省51个已摘帽贫困县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52家,参与人群12.9万人,带动建档立卡户7.2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助力6.8万人脱贫。
开展示范县示范村创建,55个典型经验全国推广
2017年开始,我省开展“旅游扶贫示范县”创建,创建对象为武陵山片区、罗霄山片区、雪峰山片区纳入贫困范围的51个贫困县(市、区),创建主体为县(市、区)人民政府。省里对示范县(市、区)在全域旅游示范区、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等重点旅游品牌创建及资金安排、招商引资、宣传营销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茶陵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平江县、慈利县、安化县、桂东县、宁远县、沅陵县、溆浦县、新化县、凤凰县11个县获评“湖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
我省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文化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凤凰县竹山村等20个村获评省级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村。花垣县十八洞村等11个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十八洞村全力打造蚩尤部落群旅游景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永县勾蓝瑶寨建立“党支部+旅游公司+互联网+农户”的旅游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把村子做成企业、把村民变成股民。张家界大峡谷村,依托核心景区,开发特色产品,打造精品线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了脱贫致富。市场主体积极发挥作用,打造跨区域的雪峰山大花瑶景区,年接待游客达150多万人次,“雪峰山模式”入选《国际减贫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从2016年开始,我省重点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武陵山、罗霄山地区的贫困县,举办湖南省四季乡村旅游节,全力打造脱贫攻坚全域旅游产品,扩大了贫困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快了当地脱贫攻坚步伐。
我省注重经验的总结和模式的推广,从近年来全省旅游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中精选55个汇编成《让美丽战胜贫困——湖南旅游扶贫经典案例》。该书记载了全省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经验和成效,展示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旅游扶贫模式具体实施情况。《让美丽战胜贫困》一书入选2018年国家农家书屋工程,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