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娴]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摘要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曹娴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湖南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殷殷嘱托,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芙蓉国里尽朝晖。21万多平方公里的湖湘大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绿色发展屡结硕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幅生态美好、人民幸福的动人画卷徐徐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构建。

(10月8日,成群结队的候鸟在新化县龙湾国家湿地公园盘旋飞舞。通讯员 姜超雄 摄)

洞庭湖中,湿地辽阔。立冬时节,成群候鸟从北方陆续迁徙而至,小天鹅在洲滩上觅食,灰鹤从草丛里飞出,鸣叫声此起彼伏。

这些年,随着退林还湖和大量矮围网围被拆除,洞庭湖湿地生态快速恢复,渔业资源更加丰富,越冬候鸟数量逐年上升,种类越来越多样。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坚决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任务。”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0月底,我省为实施禁捕退捕工作建档立卡的20457艘渔船已全部退出,全省19154本捕捞证书已全部注销,渔船网具回收处置已全部完成。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不合理占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在三湘大地不断演绎。

湖南是生态大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部署。

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屡次深入矿区、湖区、园区、社区,实地调研生态环保工作,检查督办环境问题整改。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反过来也会深刻影响到人类自身。“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提法。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就不能突破“硬杠杠”,一定要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自我更新的合适空间。

“划红线,守底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邓立佳介绍,今年7月,我省“三线一单”成果发布,全省国土空间划定为860个环境管控单元,明确在生态环境资源约束下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今后,我省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都应以“三线一单”确定的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重要依据。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组建了攻坚行动指挥部,实行清单管理、挂图作战,完成一项验收一项。至10月初,试点工程整体进度已超82%。

增绿护绿,我省森林覆盖率高达59.9%,位居全国前列。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省共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 584 个。

“着眼‘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布局,在重要生态区域持续实施长(珠)江防护林、生态廊道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储备林等重点工程,让湖南的生态家底愈加厚重。”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长清说。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行严格的生态监管,立起环保“高压线”。

我省在2017年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终身追责。

今年9月以来,全省14个市州先后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对各级党委政府的生态环保工作进行“体检”“会诊”,形成生态监管的高压态势。

(8月3日,长沙,晴空万里,白云洋洋洒洒的点缀在空中。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郭立亮 摄)

曾经顶着“黑臭”标签,如今成为生态公园,位于岳阳市城区的东风湖上演“变形记”。

东风湖是城市内湖,过去多年“藏污纳垢”。截污、清淤、复绿、退养、严管,经过综合治理后的东风湖,水清岸绿,成为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地方。

2017年来,我省全面启动黑臭水体治理,2020年底前要实现所有地级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今年5月,省河长办明确了184名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河(湖)长,建立长效机制,严防“返黑返臭”,尽快实现“长治久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身边越来越多的河流水域由浊变清,是近年我省全面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201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环境治理战役”列为要坚决打好的“三大战役”之一。随之出台《湖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一江一湖四水”成主战场,湘江保护治理、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长江岸线湖南段专项整治等攻坚战,一场接一场。“定点”消除“心肺之患”,2018年以来全省先后实施大气治理项目735个。全省连续4年发起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集中攻克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排污不能“任性”。6月底,我省完成工业园区91个行业8997家企业排污许可证管理,提前3个月完成国家任务。

短板加快补齐。“在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四年行动,今年坚决建成340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说。

全省所有县市区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万千村落添“颜值”,乡村提升“精气神”。

今年1至9月,我省没有发生一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14个市州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5.3%;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水质均为优。

蓝天白云常驻,“一湖四水”碧波荡漾,微信朋友圈“晒”好生态的越来越多。

(9月17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青山环绕,环境优美。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田超 摄)

今年“十一”黄金周,郴州的沙洲红色景区、东江湖精品民宿、飞天山地质公园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全市共接待游客60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7亿元,均排名全省第二。

郴州作为“有色金属之乡”,矿业经济曾一度占全市生产总值50%以上、财政总收入60%以上。近年来,该市对“矿业经济”做减法,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传统资源依赖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资源”化作发展动力。郴州休闲农业收入连年保持20%以上增幅,2019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8%。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地逐渐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老路,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绿色考核评价体系,到绿色工厂、绿色矿山、绿色建筑、绿色出行,我省经济社会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步伐加快。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至2019年底,全省共完成提升改造487户、整合搬迁65户、关停取缔1563户。“今年底,全省要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任务。”省工信厅副厅长马天毅介绍。

生态环境硬约束倒逼产业结构优化,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十三五”期间,我省获批75家国家绿色工厂、7家国家绿色园区;全省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超过5%,累计下降20%以上。

拥抱绿色产业,聚焦“高精尖”,提升“含金量”。前些年,湖南重化工业占比高,近年已崛起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材料3个万亿产业和电子信息、医药、机械等11个千亿产业。全省环保产业产值规模约3000亿元,同比增长约11.5%。

作为全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长沙对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垃圾进行源头分流,减轻末端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压力,提升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效率。

数据显示,2018年长沙市生活垃圾总量首次出现了减量拐点,年度总量较控量基数减少13.59%;2019年再减少4.6%。

生活垃圾分类、公共交通出行以及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领新时尚,逐渐成为全民共识与行动。

(参与采写:刘勇 陈淦璋 黄利飞)

相关专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