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摘要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周月桂 彭雅惠 刘永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最重要的是固本培元、练好内功,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十三五”以来,湖南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投资空间不断拓展,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踏上新征程,湖南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新技术新业态为支撑,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0月4日,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街,游人撑伞行走在街头。国庆、中秋假期,长沙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辜鹏博 通讯员 徐拓 摄)
不论什么时候,长沙坡子街、常德河街、张家界溪布街等总是人气十足,彰显着一座座城市的消费热度。每到周末,长沙“超级文和友”店门口,便会出现排队长龙。“十一”长假期间,该店每天营业至凌晨3时,每张桌子平均每天翻台5到7次。
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省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湘消费”拉动消费杠杆效应明显;“湖南米粉大擂台”大力刺激餐饮消费;湖南消费促进月活动,聚焦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零售行业,发放亿元行业消费券……
省发改委等18个部门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措施》,出台8条“干货”措施,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稳定消费预期。
一系列政策举措“红利”释放,消费热度明显回升。
10月底,为期3个月的首届“夜星城”消费节完美收官。直接参与商家近1.3万家。商场客流量1.38亿人次,同比增长19.28%;营业总额达279.7亿元,同比增长20.45%。极大地释放了长沙“夜经济”的潜力,进一步擦亮网红长沙的消费名片。
线上消费的热度更是炙手。
今年的“双11”从11月1日便燃起了战火,当日零点38分,省内美妆电商御家汇旗下天猫各品牌旗舰店只用了38分钟,销量就破1亿元。支付宝发布“双11”预售期间搜索数据显示,湖南吃喝玩乐各类服务的消费需求猛增,其中火锅搜索量增长超5倍,电影随心看搜索增量更是高达16倍。
而在疫情期间,大型商超、小微店铺纷纷开启 “云逛街”模式,直播带货更是成为今年电商的热词。植根本土的社区团购乘势而上、大放异彩,兴盛优选上半年网络零售额同比去年增长超过5倍,新增用户同比增长4倍。
“要跳出消费促消费。”省商务厅市场运行与消费促进处处长陈靖表示,扩消费不仅需要促进传统消费的创新升级和新业态的发展,还需以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加快高质量供给。
11月3日,第22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落下帷幕,5天时间,8个展馆现场零售额超过7.21亿元。南洲稻虾米、仙女蔬菜、铁香茶、江永香柚、永顺猕猴桃……绿色食品展台人气旺盛,展示了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
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目前全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及地理标志产品等“三品一标”认证个数达到4160个,比2016年增长41%,“湘字号”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
据省商务厅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内贸流通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日益提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有力地拉动和支撑了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2016至201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超过10%。
“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将为内贸流通业发展拓展新的广阔空间。”省商务厅副厅长肖彬表示,未来我省将进一步加快培育数字消费、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推进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城市消费与农村消费、跨境电商与农村电商、外贸与内销融合发展,努力扩大内需,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0月19日,怀化西编组站项目现场,施工人员在抓紧施工。田文国 摄)
金秋时节的湖南迎来丰硕收获,也种下新的希望。
在湘西北,张家界举行了2020年第四批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仪式,12个项目集中竣工,完成投资23.3亿元;15个项目集中开工,涵盖生物医药、旅游康养、民本民生等多方面,总投资逾120亿元。
在湘中,娄底市政府刚刚与三一集团、湖南师范大学签约,三一液压油缸智能生态工业城、三一重卡零部件产业园、三一路机灯塔工厂和湖南师大附属学校等5个项目正式落户,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在湘南,衡阳县界牌陶瓷工业园里机器轰鸣、塔吊林立,大型工程车往来穿梭,投资23亿元的将军新型建材项目落地建设;郴州高新区,年产400万台家用智能机器人生产线,经过两年多奋力推进顺利投产,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
三湘大地,项目开工、竣工的锣鼓激情敲响。“十三五”以来,我省以产业项目建设挑起稳投资大梁,2016至2019年全省投资年均增长11.7%,实际到位(使用)内外资分别是2015年的1.88倍、1.57倍;今年前三季度,湖南再度按下扩内需畅循环的“加速键”,投资增速从一季度同比下降4.0%回升至同比增长6.5%,支撑全省经济加快复苏。
“逆势上扬,来之不易。”在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胡伟林看来,有效投资扩大,源于我省定位新时代通盘谋划,对照新要求精准落子,危中育机、变中掘金。
“十三五”期间,我省牢牢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和推进力度,释放民间投资活力,加强项目保障,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激发了吸纳投资的潜力,2016至201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民生工程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2.8%、20.2%,远高于全部投资增速;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生态环境投资均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
面对防疫和发展“双重考验”,不确定性激增,湖南提前布局项目建设更凸显重要意义。自2018年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以来,全省14个市州已吹响项目建设比拼的“冲锋号”,3年来全省上下一心,对重大项目谋划好、落地好、服务好,致力提升投入产出效益,在“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中实干特干,以大项目促成大需求,带动大发展。
今年以来,我省成功抢抓国家扩大投资机遇,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重点项目投资部署,4月份,全省14个市州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总计达829个,规模近年罕见。
前三季度,以“五个100”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项目建设进度超去年同期:121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219.7亿元,占年计划的100.4%;107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完成投资98.6亿元,占年计划的80.2%;12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完成投资65.3亿元,占年计划的99.7%;新引进500强产业项目224个,择优推荐科技创新人才191人。
(7月1日,宁远县市监局窗口,工作人员在受理企业申办登记。该县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次登录、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黄建军 摄)
开药店、开餐馆,过去要跑五六趟办五六个许可登记,今后只要跑一趟拿一张证或照。10月30日,这一利好药品经营、医疗器械经营、食品经营(销售)、小餐饮四大行业的商事改革“行业综合许可登记”,在长沙全面实施。
湖南博达海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新的商事审批的尝鲜者。“节省了办公、人力、仓储的费用,大大减少了负担,还能早点开展业务,早点开始赚钱。”该公司负责人说。
连续3年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的永州市,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先后推出三证合一、先照后证、一件事一次办、划定免于登记经营区域、食品药品经营“多证合一”等颇有影响的 “永州经验”。
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内需潜力的释放。今年以来,湖南深化市场主体准入和注销便利化改革,涉企事项实现线上“一网通办”和线下“一门受理”,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在国家级园区启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
全省推动“一件事一次办”“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企业办事好评率达82%。完成煤矿企业登记管理权限下放,推动气瓶及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许可和机动车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权限下放。
9月30日,省市场监管局对化肥产品生产许可行政审批方式,由原“先证后核”改为告知承诺,企业申报全程网上办理,从递交材料到业务办结仅需1个工作日。
全省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便利化改革,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推广贷款、保险、财政风险补偿相配套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新模式,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环境保障。今年前10月,湖南共办理知识产权质押登记180笔,质押金额共计29.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1.3%。
聚焦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问题,我省加大了反垄断和公平竞争审查力度,大力查办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等案件,在全国率先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升准入政策透明度和负面清单使用便捷性。
省市场监管局局长向曙光介绍,全省深化“多证合一”改革,根据国家要求和湖南实际,动态更新“多证合一”目录,推进“证照联办”升级,继续降低企业准入成本。推进“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拓展,支持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助力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
营商环境日趋优化,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今年前10月,全省市场主体新登记64.10万户,注册资本总额11662.88亿元。截至10月底,全省期末实有市场主体475.40万户,期末实有资本总额99684.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1%、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