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南篇】郴州文化扶贫:文化活了,景区火了,村民富了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赖泳源]

华声在线11月3日讯(记者 赖泳源)11月2日,“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南行暨“红色郴州·绿色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成员走进郴州资兴市和汝城县,探访当地利用文化扶贫的生动实践和丰富经验。

种药材租房屋 乡村旅游助力巧增收

(一大早,脱贫户何小晶就忙碌了起来。)

东江湖畔的资兴市白廊村,成片的铁皮石斛漫山生长。一大早,脱贫户何小晶和村民忙碌起来,浇水、施淡肥、修剪杂草……细心呵护这片铁皮石斛。

“我以前是渔民,现在上岸搞种植。”他说,今年资兴市全面永久性禁止东江湖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自己也在尝试新的职业。“自己每个月有2000多元,老婆在民宿做服务员,儿子做厨师,一家人都有稳定的收入。”

白廊村东江湖农旅专业合作社社长谭跃平说,种植铁皮石斛不仅能让村民增收,也能为游客提供科普教育的实践机会,在游玩中增长知识。“除了铁皮石斛,白廊村还种植桃子、琵琶等小水果,游客可以体验亲自采摘的乐趣,感受古朴的乡村文化。”

(一家装饰清新的民宿“蜜窝”。尧遥 摄)

距离何小晶务工不远处,一家装饰清新的民宿“蜜窝”飘出了悦耳的音乐。这里的16个房间都能看到东江湖,每个房间都有湖景落地玻璃窗。游客可以品茗小憩,侧卧观湖,也可以登岛游玩,体验一把农夫的滋味。

原来,这是脱贫户何戊英的房子,出租给民宿店主,每年房租七八万,自己又在店里务工,每个月还有2000元,加上售卖农副产品,收入蹭蹭蹭往上涨。“旅游的发展,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我感到很满足。”她目前的愿望,就是儿子早点结婚,早日抱上孙子。

近年来,资兴市做强旅游配套服务,以旅游为中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和“闲、情、奇、商、养、学”的要素,增加有效供给,精心布局配套服务设施,夯实了贫困村经济发展基础,为游客打造了体验乡村文化的良好氛围,推动村民增收致富。

秀民俗唱民歌 特色非遗文化圈粉无数

(唐洞街道茶坪瑶族村在表演节目《龙狮送福》。)

“变哪哦,红哪,啊吹谁哟哦……”在唐洞街道茶坪瑶族村,一曲嘹亮的瑶族合唱《盘王出世》唱出了瑶族人民欢乐的心声。当天,一场瑶族文化展演,吸引了主题宣传活动成员的目光。

现场表演了瑶族长鼓舞,通过以手持鼓,模拟祭神、射猎、建房、刀耕火种等动作,再现了瑶族先民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此外,还有瑶族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盘王节的系列表演,还有瑶族歌舞。精彩的表演,让现场不时爆发热烈的掌声。

据悉,茶坪瑶族村辖8个村民小组,433户,12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30人。村里属于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项目集中安置村,2010年整村从资兴市碑记乡900米的茶坪岭上搬迁过来。目前,新建房屋20栋455套,占地面积60余亩。

(瑶族合唱《盘王出世》。)

瑶族村依托深厚的瑶族文化底蕴,保护传承瑶族文化。每年会举行三大传统瑶族民俗文化节和瑶族非物质文化展演展示活动。目前,村上拥有省级非遗项目1个,郴州级非遗项目1个,资兴级非遗项目1个,其中省级非遗项目瑶族“还盘王愿”祭祀礼仪现正紧锣密鼓地申报国家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我患有矽肺病、妻子长期患慢性病。2017年认定为贫困户。”瑶族村赵加全说,他在政府的支持下,贷款3万元发展养殖和蜂蜜事业,现在家里有100多头羊、20多箱蜂蜜。“看病报销比例也很大,日子现在好多了。”现在,他们一家正朝着小康生活进发。

为了确保村民有稳定的收入,当地引导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依托“一户一产业工人”培训工程,开展技能培训,拓宽致富门路。去年,村子在本市工业园区等进场务工220人,人均增收三四万。同一年,村里举办郴州全域旅游第一场文旅活动,吸引80多辆车、200多名游客体验瑶族传统风情,为打造瑶族文化旅游特色村寨打下基础。

开民宿搞餐饮 红色旅游带富一方百姓

(村子中央一组“半条被子”的青铜雕塑。汪衡 摄)

曾经的汝城县沙洲村,是一个处处黄泥路、旧瓦房、窄巷子,闭塞落后的小山村。自从“半条被子”故事传播开后,沙洲迅速成为全国热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伊始,汝城县以红色文化为桥梁,着手建设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打造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广场、红军广场、田园综合体、徐解秀旧居、磐石公园、荷田公园、滁水河风光带、水果采摘园等景点,大量游客涌入村里参观游览。

如今的沙洲村,道路宽阔严整,一栋栋独具当地特色的民居焕然一新。村子中央一组“半条被子”的青铜雕塑,把84年前那一幕感人场景再现于世人面前。村子里,农家乐、民宿、手工农产品店铺等遍地开花。

(农家乐、民宿、手工农产品店铺等遍地开花。汪衡 摄)

朱小红是“半条被子”故事的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也是贫困户之一,更是沙洲村脱贫典型之一。在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朱小红学技术,学厨艺,从一个贫困户蜕变成一个脱贫带头人。 2017年10月,朱小红的土菜馆开张,从此,他吃上了“旅游饭”,享受起沙洲村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红利。现在,每逢节假日,他的土菜馆就座无虚席。“最近,我把开民宿的房间全部改做餐饮,因为实在供不应求。”他乐呵地说道。

村子通过红色文化作为窗口,通过举办旅游节、美食节、水果节等特色活动,去年实现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500多万元,带动村民种植黄金柰李、黄桃、朝天椒等特色果蔬1000余亩。

相关专题:“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