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湖南亲兄弟
战场上捡到的一床毛毯保存至今,入朝一年后才得知彼此都参加了战争
近日,长沙,弟弟姚家瑜(左)正向哥哥姚子政介绍自己当年清扫战场时收获的毛毯。图/记者张云峰
70年前,益阳一对亲兄弟姚子政、姚家瑜相继前往抗美援朝战场。
入朝作战时需要保密,因此入朝一年多之后,兄弟俩的父母才得知两兄弟都在朝鲜。姚子政与姚家瑜也是在父亲寄给他们的信中,才得知彼此的消息。
母亲担心着这兄弟俩,时常来到他们幼时玩耍的大坝旁,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潇湘晨报记者 陈诗娴 实习生 王开慧 邓宁龙 长沙报道
“三八线”迫敌、汉江血战、停战板门店……这些往事,亲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姚子政和弟弟姚家瑜记得很清楚。
姚子政96岁,姚家瑜93岁,老家在益阳。这对亲兄弟,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抗敌三年。
1949年,姚子政从当时的武汉师范大学入伍,姚家瑜在当时的长沙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参军入伍,兄弟俩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950年10月19日,姚子政随军第一批秘密入朝,同年10月22日,姚家瑜随军入朝。
“Don'tact!”(不要动)说到动情处,姚子政脱口喊出了这句当年喊话敌军的英语,他还能将这句话一字不差地写出来。
10月15日,在长沙的家中,回忆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经历,姚子政仍然激动万分。“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希望世界和平。”
“塑料英语,敌人是可以听懂的”
“我军大获全胜时,‘Don’tact’这句英语,就响彻战场。”姚子政回忆。
入朝后,姚子政所在部队在前线迎敌。战前,部队组织战士学习英语向敌军喊话。指挥部了解到姚子政是一名大学生,文化基础好,就组织姚子政和其他几个战士,临时在战地学习英语。
一份简易油印的学习手册发到了姚子政手里,里面是对敌喊话的英文用语和中文音译。姚子政记得,“Don'tact”标注成“东特安克特”,“Handsup”(举起手来)标注成“喊支阿扑”等。
这些快速学习英语的“土办法”,在今天看来有些让人忍俊不禁,但在战场上,却真正派上了用场。每次和敌人短兵相接,“东特安克特”、“喊支阿扑”声就此起彼伏。
其实志愿军战士们也清楚,自己依葫芦画瓢喊出来的“英语”不标准。“就这样的英语,听懂了的美军算是幸运,乖乖地及时举手投降,可以保命。听不懂的,傻愣愣地持枪负隅顽抗,最后遭殃的是他们自己。”讲述这些时,姚子政说,当年他用这样的“土方法”学了一年多的英语,“我的湖南塑料英语,敌人也是可以听懂的。”
中国志愿军来自全国各地,说起的英语也是南腔北调。因为会英语,姚子政也审过战俘。“虽然中式英语磕磕巴巴,但大多数美国士兵表示还是能听懂。”姚子政说。
战役中脸部烧伤仍坚守阵地
姚子政没想到,在他入朝作战几天后,小他3岁的弟弟姚家瑜也随军入朝。
姚家瑜回忆,1950年10月22日,大军乘坐绿皮火车从河南一路北上,到达鸭绿江边的丹东。为了保密,部队只能夜间行军,鸭绿江大桥被炸毁,志愿军用木板铺在铁链上搭成浮桥快速通过。“我们是秘密入朝,给美军猝不及防一击,当时抓到的战俘,都不知道我们是哪一支军队。”
姚家瑜回忆,1952年的一次战役中,他和7个战友在山坡上建设工事。12架敌机飞来,飞机的盘旋声、炮弹的嘶叫声、喷气机的呼啸声、地面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
姚家瑜和战友藏在防空洞中,一凝固汽油弹命中防空洞窗口,熊熊大火瞬间燃烧。姚家瑜说,他左半边脸传来火辣辣的灼烧感,一通讯员倒地无法行动,他留下来拖着通讯员撤离。“我只有一个信念,要带着我的战友撤离”。
保存了70年的毛毯和饭勺
一条军绿色的毛毯,是姚家瑜的珍贵之物,这是清扫战场时捡到的“宝贝”。时隔70年,这条毛毯依旧保存完好,姚家瑜偶尔会拿出来来回抚摸。
姚家瑜告诉记者,这是一条敌军的毛毯,是自己在清扫战场时无意间捡到的。行军打仗,战士们都在荒山野外生活,天为被、地为铺。在寒冷的冬天,这条破烂的毛毯是姚家瑜唯一的防寒物。“我把毯子盖在身上,拿着枪躺在地上睡觉。”
在行军途中,毛毯也破损了一些。有一次,姚家瑜与战友在朝鲜居民家附近驻扎时,一位朝鲜老奶奶主动帮他缝补,毛毯终于不漏风了。
另一件珍贵之物,是一个饭勺。姚家瑜说,有一次,战士们在战场发现了“新物件”——一个美军废弃的油箱,他们把油箱带回驻扎营地。大家看到这个铝制油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其中一个对金属材料比较熟悉的战士,把油箱拆分做成了一把把饭勺,分给战士们用于吃饭,解决了战场上餐具短缺的情况。
70年过去了,毛毯和饭勺这“两件套”,还一直跟随着姚家瑜。
5年后兄弟重逢,“弟弟长高了”
“上了战场一年多,我们终于可以跟家人通信了。”姚子政回忆,上战场是瞒着家人的,直到一年后,父母才从兄弟俩寄回家中的立功喜报得知,他们都上了战场。母亲担心着这兄弟俩,时常来到他们幼时玩耍的大坝旁,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两兄弟也是从父亲寄来的信中得知,原来兄弟俩都在朝鲜。
“入朝三年从未见过面。”姚家瑜说,因哥哥的工作需要保密,兄弟俩从未见面,他们只能从父亲回信中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对方情况。1953年10月姚家瑜回国,哥哥参加战后重建,直到1954年才回国。
姚子政回国后,来到弟弟姚家瑜所在部队探望,才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弟弟,他拍了拍弟弟肩膀:“你长高了!”这是兄弟时隔5年重逢后的第一句话。
久别重逢,因军队需要,兄弟俩很快又分别了,回到了各自的部队。
“3年抗美援朝,只要想到和哥哥在同一战场上保家卫国,我就更坚强、更拼命。”姚家瑜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再次哼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姚子政和姚家瑜这两位老人,尽管有些歌词已记得不太清楚,但仍坚持唱完了整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