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 奋进新湖南】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奋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余蓉]

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奋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余蓉

“全面改薄”目标已基本实现,工作进度连续3年排全国并列第一位;近3年累计消除大班额4.15万个,超大班额数实现清零,比例降幅均居全国首位;100所芙蓉学校已全部开工建设,已有40所芙蓉学校竣工并投入使用;泸溪县乡村教育振兴的县域探索成为2019年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已吸引全国各地60多个县市区前往考察学习……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新需求的必然举措。回望“十三五”,湖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在重点、难点、焦点问题上下功夫,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聚力关键环节补短板

10月10日,桃江县大栗港镇刘家村教学点,孩子们正在崭新的教室里上课。这所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学校,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下滑,生源流失严重。去年,县教育部门投入资金300万元,新建了一栋3层的教学楼以及一些附属设施,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今年秋季开学,没有出现一个外流的学生。

针对部分农村学校生活设备设施配备不足、标准偏低等突出问题,按照“投入少、见效快、受益广”的原则,我省在“十三五”期间量身定制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四改三化”工程(即“改食堂、改寝室、改旱厕、改澡堂”和“净化、亮化、绿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整体面貌。

2019年,我省“全面改薄”目标已基本实现,规划任务全面完成。累计支出322.54亿元,占5年总规划的150%,工作进度连续3年排全国并列第一位。目前,全省完小和初中学校已全部建设成为合格学校。

同时,省教育厅联合省财政厅制定了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标准,下达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各地两类学校建设。

一个教室满满当当摆满课桌,最前面一排桌子挨着讲台,最后一排桌子几乎靠着后墙。曾几何时,这样的“超大班额”“大班额”现象屡见不鲜,也是老百姓关切的痛点。

桃江县鸬鹚渡镇中学是一所教学质量较好的农村中学,周边学生积极主动来校就读,长期受大班额困扰。“2018年以来,县教育局先后投入近千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升级改造了田径场,维修改造了教师住宿楼。”鸬鹚渡镇中学校长杨壮建介绍,目前该校大班额已得到全面化解,老师教得更用心,学生学得更开心。

为让教室不再拥挤,全省上下齐努力,截至今年9月初已累计消除大班额4.15万个,大班额占比降至3.1%,较2017年底下降24.7个百分点;超大班额数由原来的1.9万个、占比11.2%实现清零,两个比例降幅均居全国首位。

为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上好学”,省政府从2017年启动“芙蓉学校”建设。截至目前,我省100所芙蓉学校已全部开工建设,已有40所芙蓉学校竣工并投入使用,已招收44850名学生,其中农村户籍学生31878人,占比71.07%,贫困学生13511人,占比30.12%。到2021年,全省100所芙蓉学校将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预计新增学位14.6万个。

加强师资建设提质量

乡村教师煞费苦心往城里跑,曾经是一种“惯性”。近年来,随着乡村教师待遇和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里教师爱往乡村跑。

炎陵县教师曾庆繁原在炎陵中学工作多年,今年他主动申请调往最偏远的下村乡工作。他说:“按照‘八个一’标准,我们每个乡村教师都有一套周转房、一套办公桌椅,一套卧具、一套卫浴设施、一套炊餐具、一台电脑、3年一次外出培训、一年一次体检。收入上,我每年比城里教师多拿9600元以上。这里虽然远一些,但我很知足、很安心。”

我省出台一系列文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颁布实施《湖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逐步建立“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严格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贫困地区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等政策,加强教师周转房建设,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和表彰制度,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近年来,我们基层教师获得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我自己多次参加省培、国培,以网络学习、结对研讨、请进来、走出去等不同方式,获益良多。”华容县四中58岁的教师杨晓明告诉记者,他的教学水平明显提升,被评为湖南省首届省级骨干教师,同时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

2013至2020年,全省每年安排培训专项资金,统筹设计了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送教下乡培训、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乡村校园长培训等五大类培训项目,共培训乡村教师校园长78万余人次,整体满意率达95%以上。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贫困县教学点的11000名教师进行全员关怀培训。开展乡村教师“学非所教”专项培训,有效缓解乡村学校数理化科学等学科教师短缺的矛盾。

为进一步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我省今年发布《印发〈关于建立湖南省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将建立相对独立的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体系,设置基层中小学教师系列高级职称、基层中小学教师系列中级职称,符合申报条件的资深乡村教师将“直接评聘为基层高级教师”,旨在吸引一批优秀教师到乡村中小学校任教,引导教师扎根乡村中小学校长期从教。

同时,我省持续完善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初中教师培养学校达6所、小学教师培养学校达13所。2012年以来,共招收培养义务教育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5.43万人,绝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2012年至今已招聘特岗教师5.2万余人,其中服务期满留任的有3万名左右,均转为正式教师。

推进对口帮扶促发展

我省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鸿沟正在缩小。目前,我省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已覆盖全省,累计奖补资金达3400万元,全省中小学校(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已达99.10%,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5.41%,完成与国家公共资源平台的对接,建成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覆盖全省、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老师教了我们一首歌和打拍子的技巧,我觉得非常有趣,都不想下课了。”9月15日,在新田县芙蓉学校三年级1班,同学们通过信息化设备,与永州市映山小学的同学们同步聆听音乐老师的讲课。课堂上,老师隔空与学生互动,桌子成了学生的节拍器,简单的音乐课变得妙趣横生,孩子们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在录播室,芙蓉学校教师唐曼莉也正通过信息化设备,与远在枧头镇的枧头学校和彭梓城村教学点的同学们,共上一堂思品课,围绕家庭亲情绘本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感受浓浓的亲情。

这种“上联名校、下联村小”的“互联网+芙蓉联校”的网络课堂模式,已成为全省芙蓉学校必备的区域辐射功能。目前,去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15所芙蓉学校已和优质学校签订了帮扶协议;同时与区域内薄弱学校连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对口帮扶”“以强带弱”“建立教育联合体”,是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的另一个秘诀。

位于兴隆场镇的泸溪县三中,曾因教学质量下滑被称为“散中”。县里安排县城最好的初中——白沙中学与其“结对”,在教研水平和教学管理上对口帮扶。如今,泸溪县三中已一跃成为泸溪农村初中学校的领头羊,流失的学生也慢慢回来了。

为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质量,我省今年又有大动作,出台了《关于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意见》,从学校建设,师资队伍,资金保障等多方面出台多项举措,全面补齐乡村小规模学校这个义务教育的短板。

全省即将整体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这标志着我省义务教育发展将全面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省将按照国家“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总要求,推动义务教育朝着“优质均衡发展”这一新的目标迈进,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关专题:辉煌“十三五” 奋进新湖南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