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双峰县石牛乡长丰村,动物营养学博士、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邹立军(左)在指导村民龚庚祥饲养土鸡。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健 摄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潘显璇 华声在线记者 龙腾
9月28日,细雨蒙蒙。双峰县石牛乡长丰村白木沟黄金蜜梨产业园,虽然采摘季已过,但园内仍生机盎然:12个标准红棚鸡舍掩映在梨林深处,1600羽清远土鸡和800羽青壳蛋鸡正在林间觅食、撒欢。
在村支书李盛良看来,这个产业园是村里的“聚宝盆”。“我们村的黄金蜜梨皮薄、汁多、味甜,去年首次结果就一炮而红。今年8月底丰收,产量差不多比去年翻了一番,达到7500余公斤,没几天就卖完了,收入15万元。梨树下散养的2400只土鸡年底上市,已被预订一空,预计能带来12万元收益。”
这个“聚宝盆”的设计师,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驻村帮扶工作队。
长丰村山多田少,2017年全村258户10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16人。2018年3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帮扶工作队驻村。经多方调研,并邀请农学专家对当地土壤进行检测,工作队决定指导该村种植黄金蜜梨。
发展产业,并非一帆风顺。部分村民认为,种植黄金蜜梨投资太大、风险不小。为此,工作队带着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去黄金蜜梨产业成熟的怀化芷江实地考察。
当地红火的蜜梨产业,让长丰村村民眼前一亮。2018年冬天,长丰村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投资110万元,引进上万株蜜梨苗,种植68亩。同时,工作队给村民分发蜜梨苗,发展庭院经济。
“蜜梨种植前,芷江的专家专程来到村里,给大家讲授种植技术。果苗种下后,专家每月也会来村里指导。”合作社股东李和平说。
“为了让村民尽快看到希望,我们选择的都是大苗,第二年就可以挂果。”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鲁云生告诉记者,去年8月大苗挂果,4000公斤蜜梨一周售罄,收入8万元。
去年6月,从事动物营养学研究的邹立军博士毕业,成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
“林中的虫子是鸡最爱吃的食物,鸡粪则是天然的有机肥,林中散养土鸡,蜜梨会长得更好。”邹立军发挥所学之长,鼓励合作社发展林下养鸡产业。
“建立生态、环保、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农牧业,形成人与作物、家畜、土壤的良好循环关系,是未来农业发展趋势。”邹立军对发展林下产业充满信心。他还配制了用蛋白桑生物发酵的鸡饲料,这样不用抗生素,鸡的品质也很好,实现了无抗养殖。
“饲料是用玉米、豆粕、鱼粉配制成的纯天然谷物饲料,鸡在不同生长阶段,原料的配比是不同的,科学地配制饲料,既能降低喂养成本,也有助于鸡生长。”每天清晨和傍晚,50岁的饲养员张安乐都会给蜜梨产业园里的土鸡喂食,说起养鸡头头是道。不过,在去年7月前,在镇上打零工的张安乐还是一名贫困村民,对养鸡一窍不通。邹立军耗时月余,把整套饲养技术手把手教给了他。
“我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在合作社养鸡,不仅学了饲养技术,每月有2400元钱工钱,养得好年底还能有分红,并且离家近,能照料家里的老人。”当上产业园的“鸡司令”后,张安乐顺利脱贫。
自从村里来了位“养鸡博士”,来向邹立军咨询养鸡的村民可不在少数。
45岁的龚庚祥以前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家里有年迈的母亲要照顾,还有3个孩子在念书,经济压力很大。
2016年,龚庚祥开始尝试养鸡,并在第二年扩大养殖规模,从数十只增加到近千只。“规模扩大后,技术是个难题,育雏、配料、预防疾病等,都得学。”龚庚祥保持着经常看书学习的好习惯,在他的床头摆放着《鸡病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等书籍,是他从县城书店淘到的宝贝,书上满是他用笔划出来的重点。
“以前我只能自己摸索学习,效率低,现在可随时打电话找邹博士请教,而且他还会经常上门来指导,这让我养鸡的底气更足了。”如今,龚庚祥养殖的土鸡有2000多只,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经常有附近乡镇的村民、县城的人,专程来我的鸡场挑选土鸡。”他说。
■记者手记
长效帮扶是“将技术留下”
潘显璇 龙腾
“帮扶工作队终究是要撤走的,但建立起来的产业园、村民学会的种养技术,是会留下来的。”在鲁云生看来,这等于是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帮扶并非简单地给钱给物,将技术留下,变“输血”为“造血”,以产业帮扶来实现长效稳定脱贫,才是长久之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扶贫路上的“真谛”。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贫困户成为产业致富的“技术员”,长丰村的实践给了大家一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