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 奋进新湖南】“上天入地”湖南造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娴]

“上天入地”湖南造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曹娴

9月27日,直径16.07米、总重量4300吨的“京华号”,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长沙第一产业园下线。这台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是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湖南智造”成绩单,又添厚重一笔。

动力澎湃的生产线,蓄势待发的盾构机,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上天、入地,探空、出海,湖南制造,硕果累累。

“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殷切期望。回望“十三五”,湖南坚定贯彻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努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挺起全省经济发展的脊梁。

谋定方向——

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中型挖掘机的底架重达数千公斤,从固定、抬升到翻转、降落,自动翻转机在不到两分钟内,就让底架实现180度翻转,无须人工操作。

这一幕发生在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型挖机装配车间。这个“智慧车间”拥有微小中大4条生产线,每条线13个工位、33道工序,平均每35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挖掘机。

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考察调研时,冒雨来到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走进中型挖掘机装配车间,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点赞”。

制造业发展得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他多次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湖南牢记嘱托,勇担使命。

“十二五”末,我省规模工业增加值迈过万亿大关,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等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

2016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以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为目标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出台,提出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制定任务书。

产业链,连接起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我省筛选确定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专门出台了进一步提升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大举措,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省领导、一套工作机制”,全力推进。

曾经,湖南最大国企华菱钢铁因连年亏损,一度想剥离钢铁板块,置入金融资产。省委省政府果断终止其重大资产重组计划,推动做精做强钢铁主业。

非常之举赢得非常效果。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升级产品和产业结构,专注主业的华菱集团迅速“翻身”。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209亿元,成为我省首家收入规模过千亿元的企业。今年上半年,华菱集团更是以全国第8的钢产量,实现了排名第3的利润,成为少数几家逆势上扬的钢企。

从2016年到2019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规模制造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超过9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均超过30%。2019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增速居全国第4位。“制造大省”加快向“制造强省”迈进。

今年,湖南经济扛住风浪,制造业成为“压舱石”。依托不断夯实的产业基础、有力有效的保障措施,我省工业经济在全国率先企稳回升。规模工业增加值从头两个月下降7.4%,到上半年实现增长1.9%,增速居全国第八、中部第二。

“智造之花”——

探索出智能制造的“湖南模式”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在“制造强省”这场硬仗中,湖南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智能装备多达216台。上料完成后,只需手指轻轻一点,整条高效智能的太阳能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全速启动。

光伏技术迭代快,市场竞争激烈,红太阳光电早早着手研究光伏行业的智能制造。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依靠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不仅自身打造了多条智能生产线,还为同行业提供智能制造整线“交钥匙”工程,生产效率、良品率均可提高20%以上。

地处中部的湖南,目前已有16家企业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总投资近50亿元的27个项目获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和新模式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政策、技术、人才等多管齐下,探索智能制造的‘湖南模式’。”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说。

设立规模超10亿元的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智能制造;开展培训、组织对接、举办比赛、提供服务,一批“智造”企业和人才脱颖而出。

技术上“卡壳”?围绕智能制造领域积极部署创新链,发布技术创新路线图,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推进“10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

资金遇瓶颈?近3年累计认定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奖励项目261台(套),在制造业领域诞生的全国首台套产品数量名列全国第一;奖励资金1.3亿元,引导撬动资金近40倍。

株洲国创获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第十个制造业创新中心。

索恩格长沙基地借助工业4.0技术实现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中国市场上3辆新车中,就有一台装配了索恩格的电机。

长沙衡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精密层绕机器人去年实现量产,让我国焊材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不再“卡脖子”。

“智造之花”绽放潇湘。近年来,我省已累计创建评选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60家、示范车间100个,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省26.98万家中小企业“上云”,7172家“上平台”,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今年上半年,企业申报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项目数达153个,同比增长72%,智能制造形成‘井喷’景象。”省工信厅装备处负责人介绍。

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列车、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世界最大起重能力的履带起重机、世界最高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全球首台5G遥控挖掘机……一批批智能制造设备、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外空白,不断标注出“湖南智造”的新高度。

做强产业——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从“制”到“智”,一字之变,天差地别。

“十年前的打火机卖一块钱一个,现在为什么仍然只卖一块钱?”全球最大的打火机厂——东亿电气给出了答案:以前,工人约1.4万人,日产打火机100万只;智能化改造后,工人1400人左右,日产打火机400万只,以效率换市场。

邵东市成立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后,先后对东亿电气等100多家当地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25秒生产一把活口扳手、一年出厂150多万只智能箱包产品……邵东不仅在传统轻工领域大放异彩,并已在先进装备等领域大展拳脚。

9月28日,中联重科928嗨购会在10余家平台同步开播,吸引了336万余人次在线观看,斩获订单超32亿元,刷新工程机械直播“带货”记录。灵动、智能的4.0产品,尤受欢迎。

工程机械作为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曾经遭遇市场疲软、行业寒冬。站在关键节点,我省一批工程机械龙头企业沉下心来抓研发,在行业内率先进行智能制造布局。

一个个“聪明的工厂”、一台台“智能的产品”,让湖南工程机械实现从追赶、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崛起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重塑优势,新兴产业蓄势待发。

9月27日,继湖南湘江新区携手中国汽研共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南)之后,由工信部牵头的国家智能汽车监管平台在长沙启动。

“无人驾驶”出租车、智慧公交车、智能环卫车、自动驾驶物流重卡……这些充满“智慧”的尖端产品已成为长沙人生活中的新朋友。

用4年时间连起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我省把握发展窗口期、寻找产业突破口的一场生动实践。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我省工业互联网已走在全国前列;瞄准智能制造前沿领域,大数据、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信创产业等快步疾行,2019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01万亿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长期没有本土制造业千亿企业的湖南,曾与中部其他省份存在明显差距。实施制造强省建设战略后,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巨人“铺天盖地”。

我省3家工业企业先后迈上千亿台阶,2016-2019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266家、净增263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今年已超过1000家,其中10家为全国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如今,我省已涌现出装备制造、材料、消费品3个万亿产业和先进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11个工业千亿产业。

9月29日,三湘大地上,718个项目集中开工、617个项目集中竣工,场面热烈。总投资达2218余亿元的429个新开工项目是产业项目,其中新兴优势产业链项目有295个。

实打实的优质产业和项目,就是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智造”引擎的强劲带动之下,湖南朝着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宏伟目标铿锵前行。

相关专题:辉煌“十三五” 奋进新湖南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