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攻克贫困最后“堡垒”,迈上新生活新征程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奉永成]

●“要落实‘四个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深入研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奉永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之战、实现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信心,奋力攻克贫困最后“堡垒”,朝着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的崭新征程出发前行。

落实“四个不摘”,确保完美收官

(9月9日,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镇华盛公司产业基地,菜农们在采摘小米椒。该县逐年加大产业扶贫扶持力度,鼓励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参与产业扶贫建设。目前,通过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带动贫困户9206户44675人发展产业,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有效解决贫困户小生产与销售大市场对接难的问题,为产业脱贫提供有效支撑。李利彬 李尚引 摄影报道)

“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一鼓作气啃下最后的‘硬骨头’。”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唐白玉说,全省民政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各类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落实‘四个不摘’,确保脱贫攻坚完美收官。”省扶贫办副主任赵成新说,今年,湖南克服疫情影响,强化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落实兜底保障等措施,全力兑现“如期脱贫不落一人”的军令状。下一步,将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抓实返贫致贫监测帮扶,紧盯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全面巩固脱贫成果、促进稳定脱贫。

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省医保局局长王运柏说,医保助力脱贫攻坚,做到了应保尽保、保障适度。目前,全省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资金到位率100%,全省贫困人口综合保障报销比例达到87.55%。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湖南将在普惠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对贫困人口参保资助、住院待遇、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方面给予特惠倾斜政策,让全面小康的硕果惠及更多百姓。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事关脱贫成果是否长效、持久。省发改委党组成员、湘西办主任杜中华介绍,湖南将加大就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快推进湘西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扶持项目建设,着力加强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确保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延续“第一书记”制度,建强基层支部堡垒

(9月25日,洞口县文昌街道消费扶贫生活馆,顾客在选购农副产品。该县打造以消费扶贫专柜、专区、专馆和扶贫832平台为重点的消费扶贫行动载体,拓宽了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巩固了脱贫成果。滕治中 摄)

“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好‘三农’工作,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织举措。”省委基层党建办副主任章清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将“第一书记”制度延续下去,为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驻村帮扶工作指明了方向。

脱贫攻坚以来,我省从各级机关选派了一批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帮助抓班子带队伍、强基础兴产业、解难题办实事、树新风促和谐,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第一书记”既当脱贫攻坚排头兵,又是疫情防控先锋队,在两场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夯实基层党建。我省将继续做好“第一书记”选派工作,选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扎实、甘于奉献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选派‘第一书记’也要精准。” 隆回县委书记王永红说,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第一书记”坚守一线,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发挥了重要作用。延续“第一书记”制度,要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要更加严格政治把关,注重选派专业人员,把懂产业、甘于奉献、会管理,与未来乡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优秀人才派下去,把基层党组织建强建好。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新宁县扶贫办主任杨小明发动全县“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当“微商”,帮助贫困群众销售脐橙,效果不错。

杨小明说,新宁县推出“能人治村”和“回流工程”,动员在外的“能人”带项目、带资金返乡创业,将符合条件的“能人”选进村支两委班子,建强基层党支部。

位于武陵山片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7个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如今,全州所有县(市)均已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第一书记’功不可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贫办主任李卫国说,将延续“第一书记”制度,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让一个个基层党支部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激发内生动力,在新起点上展现新作为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溆浦县委书记谢商成说,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溆浦县成功脱贫摘帽,但还需再接再厉、接续奋斗,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脱贫攻坚以来,溆浦县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补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种植、养殖和文旅产业已实现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下一步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让产业旺起来,乡村靓起来,农民生活富起来,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溆浦样板”。

眼下,正是凤凰县菖蒲塘村最忙碌的时节,满园的猕猴桃熟了,村民们都在忙着组织货源、对接客商、培训主播。

“全村整体脱贫,村民正阔步走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菖蒲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祖辉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菖蒲塘村要进一步依靠科技力量,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电商开拓市场,将村里的产品销往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同时,还要大力提升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争创乡村振兴示范点。

“虽然全村已经整体脱贫了,但在新的征程上,还要继续发力。”省应急管理厅驻新晃侗族自治县禾滩镇三江村帮扶工作队队员苏承说,站在新的起点上,要展现新作为。驻村帮扶工作队进一步将扶贫扶志相结合,在村民中开展“扶贫夜话”等活动,持续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引导村民开动脑筋,创新作为,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花垣县十八洞村的龙先兰曾是村里有名的懒汉,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引导下,学习养蜂技术,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家、致了富。今年,龙先兰的女儿出生,他给女儿取名龙思恩,含义不言而喻。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要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资源分享给更多村民,让他们通过养蜂过上幸福新生活。”龙先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通过大力开发市场,延伸蜂蜜产品的产业链,对蜂蜜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出养颜产品和保健产品,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

(9月16日,冷水江市中连乡南宫村,专业老师在传授村民中式烹调技能。近日,该村从娄底技师学院请来中式烹调专业老师给村民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帮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助力脱贫攻坚。 龚高翔 摄)

【湖南实践】

“精准扶贫” 建首倡之功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奉永成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引领中国扶贫开启新时代。

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当建首倡之功。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殷切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全省747万贫困人口已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从13.43%下降到0.36%。贫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瞄准精准。湖南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形成了识贫、校贫、定贫的精准识贫工作机制。通过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几年来,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6000个,探索出“四跟四走”和“四推四带”产业扶贫模式,蹚出产业扶贫新路子。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产业。

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全省“十三五”期间计划易地扶贫搬迁的69.4万人已全部入住新居。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督查激励省份名单,湖南名列其中。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湖南围绕林地做出了一篇鲜活文章,全省省级以上贫困县生态护林员项目“全覆盖”。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全省学生资助已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全覆盖,全省贫困学生失学、辍学问题全部清零。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紧盯重点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去年,湖南调整提高贫困人口脱贫年人均纯收入标准,由之前的3400元每年调整到3700元每年,今年,标准再次调整,提高到4000元每年。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今年,湖南按照“六个全覆盖”要求,瞄准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清零行动,促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全省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基本“清零”,城乡安全饮水全覆盖;湖南今年将全面完成4类重点对象和“边缘户”的危房改造任务,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全覆盖;全省贫困乡镇已基本完成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的救助水平,推动社会保障全覆盖;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失学,推动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全省已完成近6000公里的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实现通村通组道路全覆盖。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难度加码。克服疫情影响,湖南创新方法,出台系列稳就业举措,帮助去年底登记为就业状态的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复工就业。扶贫产品的销售事关贫困群众一年收入。今年,湖南大力开展消费扶贫,目前已帮助销售扶贫产品超70亿元。

“精准扶贫”风起苗寨,风满潇湘。无数脱掉穷帽的贫困群众,正在小康路上阔步向前迈进。

【典型案例】

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雪峰山旅游扶贫模式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谌许业

“今天晚上还有一间,‘十一’没房了。”9月23日,记者踏进位于雪峰山景区的“云端高塘”民宿,老板韩学赢一边打扫院子,一边头也不回地说。

“十一”临近,房源紧俏。闲聊中,韩学赢手机响个不停。“都是订房的。” 韩学赢说,国庆假期的房子已经预订到10月6日了,预计收入可超万元。

韩学赢是溆浦县葛竹坪镇山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在湖南省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办起了民宿,去年全家收入超8万余元。

位于湖南境内的雪峰山,横跨怀化、邵阳两市,之前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贫穷的阴影笼罩在雪峰山周围的村民心头,挥之不去。

雪峰山山高林密,生态环境好。2014年,从上市公司董事长岗位退职的陈黎明,怀着浓浓的乡情回到雪峰山,创办雪峰山旅游公司。

“旅游扶贫、群众受益、文化先行、后发赶超”,该公司先后投入近10亿元,围绕雪峰山地区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成功建设了4个3A级、1个4A级国家旅游景区,枫香瑶寨、千里古寨、星空云舍、大花瑶虎形山景区等成了网红打卡地,雪峰山旅游板块迅速崛起。旅游拉动效应巨大,以“公司+贫困户”模式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原本阻隔村民发展的大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与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1000多名贫困群众,一举脱贫摘帽,周边10余万村民因此受惠。雪峰山旅游扶贫模式得到了省里的高度肯定,并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雪峰山旅游公司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收录进《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往前走。”9月23日,雪峰山景区挑花创业园里步要妹正配合着肢体语言一遍遍地熟悉讲解词。溆浦县葛竹坪镇山背村的步要妹是国家级非遗花瑶挑花省级传承人,丈夫致残,公公、婆婆重病在家,全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雪峰山旅游公司成立后,与居住在雪峰山周边的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步要妹每年可享受分红5000元。步要妹掌握的“挑花技艺”被公司看中,聘请她为挑花创业园员工,担任景区导游,月工资保底3100元。去年,步要妹一个人收入就达4万余元。目前,跟步要妹一样,在公司就业的贫困群众达283名,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雪峰山旅游资源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已成为山地度假的好去处,四季游客不断。“连绵的青山百里长,青青的山岭穿云霄。”9月23日,从广东远道而来的游客陈玉欣跟姐妹们在雪峰山景区茶马古道上飙歌、奔跑。

“景美、人漂亮,安全更重要。”为拍到一张美照,陈玉欣邀姐妹们跨过茶马古道的护栏,刚摆好姿势,便被一位“保安大哥”叫停了。

“保安大哥”叫刘化庆,是溆浦县统溪河镇穿岩山村村民,因残致贫。为帮助他脱贫,2017年,雪峰山旅游公司邀请他到景区担任保安员。

“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才有价值、有尊严。” 刘化庆说,雪峰山旅游公司为他提供工作岗位,实现脱贫,比给钱给物更有意义。

与刘化庆作别,记者沿着茶马古道上行,一路上莺声婉转,悦耳动听。突然,在时远时近的鸟鸣声中,粗犷的歌声响彻山谷。“雪峰山上风光好,幸福生活万年长。”同行的村民告诉记者,歌者正是刘化庆。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