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9月23日讯(记者 冯宇轩)距离9月27日《大地颂歌》首场公演已经进入倒计时,9月21日上午在梅溪湖大剧院,全剧工作人员都在紧锣密鼓地忙碌着。记者来到观众席,看到舞台上竖立着层层叠叠的巨型LED屏,它们汇聚成一道道湘西风景,不仅随着剧情瞬息万变而且清晰度极高。不论是微风拂过的山林,水帘悬挂的瀑布,还是远山深处的晚霞,广阔无垠的星空,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舞台的台口两侧,记者还发现了高高低低的山峦上有吊脚楼的艺术形象,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巧思?记者专访了《大地颂歌》的 舞美、灯光、视频总设计孙天卫。
《大地颂歌》彩排现场 冯宇轩摄
孙天卫,原空军政治部歌舞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担任舞美、灯光设计的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获第十届“文华奖”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奖励。担任青奥闭幕式舞美总设计。其他作品有歌剧《江姐》、《雪域风云》,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又见敦煌》、《我们的四十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等。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大地颂歌》的整体舞台美术风格和艺术定位。
孙天卫:《大地颂歌》从内容形式到舞台的表现手段,都充满了创新精神。我认为《大地颂歌》的舞台风格是写实+写艺,艺术定位是戏剧+综艺。为什么叫戏剧+综艺呢?因为传统舞台戏剧一般是虚构的,创作出来的。但《大地颂歌》中出现了真人真事,比如真实的留守儿童上台合唱,第六幕出现送葬的真实纪录片、牺牲的扶贫干部的肖像等,这些表现方式,一般会在综艺晚会中出现。《大地颂歌》跟我之前做过的剧都不一样,它的“写实+写艺”,这个“艺”就是有综艺的色彩,剧里面有歌舞、有故事,对我来说这是种融合创新的模式,《大地颂歌》为什么那么感人,因为它有真的感情、真的故事。
《大地颂歌》舞美设计中出现的湘绣 冯宇轩摄
记者:《大地颂歌》舞台设计中出现了哪些湖南元素?
孙天卫:从十八洞采风回来,它的地理地貌在我脑海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形象。我对十八洞的艺术概念提炼,可以从台口的设计看出来,中间是山,山上有人家,“大山深处的人家”勾勒出了湖南湘西的场景,忠实地将湘西的吊脚楼形象提炼成简洁的符号,放在台口,让观众一目了然。舞台场景中也融入了不少湖南元素,包括十八洞村七年间的变化,从贫困到致富发展,从春天到秋天,同一个场景的舞台美术完全不一样。在“幸福山歌”那一幕出现了猕猴桃园,湘绣等,它们都艺术化地还原了湖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推动《大地颂歌》史诗般地叙事一步步走向高潮。
记者:《大地颂歌》的舞台设计出现了什么现代科技手段?
孙天卫:这次的舞台可以说是全方位地融入了最新的科技手段。比如大量应用LED大屏,约1000余平方米;使用了目前最好的投影设备,共40台;我们还有电脑操作编程的机械装置,舞台二道幕的十块大屏幕,由电脑编程根据每一场的剧情来移动变化,灵动地呈现开山、瀑布等场景。传统戏剧舞台一般是镜框式呈现,而当代舞台艺术尽量让场景、演员、观众互动起来。比如救小雅的那一幕,村民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从真正的高山上走下来,我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呈现了这样真实的场景,多空间的舞台场景展现,让观众有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大地颂歌》舞台实景 冯宇轩摄
记者:对《大地颂歌》舞美设计最满意的部分?
孙天卫:我觉得《大地颂歌》舞台美术风格与剧本身很契合。我认为这次找对了风格,对戏剧提供了舞台美术应有的作用。用LED屏的形式展现场景的瞬间变化,包括十八洞村的前后变化,戏剧发展过程需要用这种风格来呈现。如果要给自己打分的话,我打95分,还差5分,就是细节仍在做进一步完善。我认为好的舞台美术关键不是有多华美,而是能不能完成好它的功能,能不能推动戏剧的发展,塑造这台戏的风格。
记者:请您谈谈《大地颂歌》舞美设计的筹备过程。
孙天卫:我对《大地颂歌》非常重视,带领着我的原班团队,约120个工作人员,来保证能完成好这次设计。整体耗时了大概八个月。舞台美术、灯光、视频都是我在设计,这样能更好地把控剧的完整性,实现风格的统一。今年由于疫情耽搁了大概一个月,因为很担心戏的进度,当时我想的是一定要来湖南。前段时间是北京长沙两头跑,最近都定在长沙了,虽然过程会有些辛苦,但肩负使命,要做就要做成。
记者:分享一下您对《大地颂歌》的观剧感受。
孙天卫:《大地颂歌》最打动我的是剧中的真情实感。在党的领导下的扶贫攻坚战,是全人类的伟大壮举,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记得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看到十八洞村这七年间的变化,我来做这台剧,其实也是“精准扶贫”的亲历者,这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大地颂歌》不仅讲述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故事,也诉说了这项伟大工程背后有这么多人的付出。推动这部剧的上演,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我相信《大地颂歌》一定会感动许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