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潭湖村的脱贫“山语”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宛俊余 聂沛 资一帆]

△ 9月18日,耒阳市长坪乡潭湖村,48岁的吴爱民在为红豆杉苗除草。吴爱民务工一天可收入160元。 宛俊余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宛俊余 聂沛 通讯员 资一帆

潭湖村兵岭山,海拔600米。

9月17日,村支书王仁子领着远道而来的客人,驾车行至半山腰,承诺给客人的美景被一团云雾严实笼罩。王仁子有些尴尬,只能挥舞手臂比划:“山上是一片神奇的树林……”

耒阳,长坪乡。一场秋雨与潭湖村邂逅,水汽在山坳中弥散,神奇的树林如同娇羞少女,用大自然的法术把自己隐藏起来,不愿人目睹芳容。她有一个美丽而浪漫的名字:红豆杉。在当地人眼中,这是有灵性的“神树”,潭湖村村民都知道,村头那棵最老的红豆杉,已为自己画上第1000道年轮。

20公里长的山间土路坑坑洼洼,绊住了行走的双脚;层峦叠嶂的群山一望无边,挡住了远眺的视线。一直以来,村民们并没意会,大山馈赠的野生红豆杉,是和黄金一样珍贵的苗木。

12年前,林业部门的一次勘察,让村民们意外获悉,星星点点散布在群山中的红豆杉,竟然是能给村庄带来命运转机的“宝贝”。

封山造林、建保护区,寂静的兵岭山变得热闹起来。带头的,就是领头人王仁子。

“行情好的时候,一株食指大小的红豆杉苗可以卖到8元钱。”装满一只竹篮,王仁子就曾经换回过一万多元。

选种、深埋、抚育、护理,12年过去,潭湖村的红豆杉种植数已超过5万株。

雨歇巡林,王仁子与吴爱民在路边相遇。

“王支书,这几天有啥活干?”

“明天要是天气好,就上山割草,到时候微信喊你。”

48岁的吴爱民因为一场大病,丧失了部分劳动力,和丈夫养育着4个孩子,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红豆杉林里翻土除草,一天可以赚到160元。”对吴爱民而言,不需要重体力劳作,又能照顾家中读小学的老四,这份差事再合适不过。“老大在深圳,边上班边准备自学考试,老二今年去了部队,老三成绩好,在市里读高中,我现在一年两万元收入,日子不发愁。”去年,吴爱民一家“摘了帽”。

红豆杉林另一边,黄志勇正在酱厂里熬料,香味浸进空气,飘得很远。

如果要用味道定义一方水土,潭湖村的味道就是黄家作坊里的黄豆酱。

2009年,黄志勇的大儿子出生,不想查出先天性心脏病。为了救孩子,他花光了所有积蓄,从此一蹶不振。

王仁子和黄志勇是发小,特殊的关系,让他对黄志勇的遭遇格外揪心。

“办个酱料厂吧,你有手艺,厂长你当,我来投资。”

就这样,王仁子拿出积蓄,并去银行贷了款,“富必帮”酱料厂建起来了。黄志勇在王仁子的帮扶下,带着20多户贫困户安心熬酱。

黄志勇用的是祖传配方,现代化工艺无法复制。独特鲜香的口感,“富必帮”黄豆酱越卖越远。“邻县好多学校、餐馆都跑来订货。”

就这样,黄志勇和厂里的员工们都脱了贫。

还有猪场、鸡场和牛场,全部依山而建。

“靠山吃山,我这辈子就在这里,不出去了。” 这是王仁子的大山情怀,也是10年创业路上,他和村民与大山立下的约定。

并不是口说无凭,加上周边乡镇,600余人在王仁子的带动下,通过发展产业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已是傍晚,客人们围坐在王仁子家的小院中,院角的红豆杉已经结果,王仁子端出了自酿的红豆杉酒。

推杯换盏间,一段关于大山里的幸福故事,正娓娓道来。

【记者手记】

大山的剧本

宛俊余 聂沛

或云,或雨,或阴,或晴。

不期而遇的季风交替,潭湖村人总有自己的行走步伐,离大山最近的劳动者们,深谙与自然相处的伦理哲学。

阳光照耀,栽树饲禽;氤氲过境,修缮缝补。每一双与大山对话的双手,都在某个瞬间,改造着一个山村的模样。

曾经深植在村民脑海中的贫困境遇,或许不能抹去,但对未来美好的预见,他们早已目光笃定。

山外来客总感叹于山乡巨变,背后的故事,看不尽,道不完。不如食一颗红豆杉果,尝一勺黄豆浓酱,关于潭湖村的奋斗剧情,这里就是开头。

兵岭山给了每一位村民脱贫致富的剧本,不用复杂道具,只需踩准大山的节奏,轻装上阵。勤劳,就能得到馈赠。

山脚下,泥泞的土路正在硬化,来年开春,就能跑上运输山货的卡车;山腰上,造型独特的民宿正在装潢,荷花盛开,好山的游客们会纷至沓来。

潭湖村的致富路上,还会演绎出多少甜蜜剧情?村民们自己也不知道。

但,美好的结局,已无悬念。

相关专题: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