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先锋】陈景震:“铁树”结出甘甜栗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龙文泱]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名片】

陈景震,1982年生,山东泗水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学在读博士。省林科院副研究员,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管理办公室副主任。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主持或参与国家、部省攻关及成果转化项目20多项,选育良种4个,鉴(认)定成果8个,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制定标准2项,申请专利2项,主编著作1部(科学出版社出版)。

2米左右高的板栗树上,圆滚滚的黄绿色栗苞挂满枝头。8月底,在常德市石门县磨市镇铜鼓峪村,第一批板栗即将成熟,“笑”着咧开嘴,展示甘甜饱满的果实。令全村人心里甜甜的丰收,将持续到中秋节。

板栗丰产这一刻,村民们等了18年。2002年,村里2800多亩土地退耕还林,种下板栗树。人们期待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成长,可这些板栗树只长树,不结果。村里想了好多办法,它们都“不为所动”,犹如一株株“铁树”矗立在山间。

直到2015年秋天,湖南省林科院派来了技术组。老一代板栗专家、省林科院院长李昌珠指着30出头的陈景震,对村里人说:“陈博士研究板栗多年,对坚果很熟悉,你们放心。”

巧嫁接重管理,化解13年空枝怨

院长担保,村民们仍旧半信半疑。有些极度灰心的农户见了技术组,态度漠然。

陈景震只管扎扎实实调研,很快便找出了板栗树不结果的原因。“铜鼓峪的板栗树都是实生苗,这是由种子萌发长成的苗木。这种苗木状态不稳定,结果、不结果难控制。此外,石门县种植的板栗普遍密度太大,树木修剪也不到位,有些树长到一二十米高。板栗是阳性植物,阳光都被遮住了,怎么结果子呢?”

退耕还林的树木不能改种,经过申报省林业管理部门批准,技术组选择用嫁接的方式对板栗树进行改造。

“再怎么改也没有用,投钱也是白做。”刚开始,不少人说风凉话。陈景震上技术课,村里还要给农户做思想工作去听课。“哪怕一个人来上课,我都愿意讲。”他感叹,“铜鼓峪是贫困村,留守老人多,板栗种植技术难度不大,没那么累,适合老年人。但难就难在,村民不相信你,固有观念改不了。”

这也怪不得村民。村党支部书记覃北平说,种板栗之前,村里种果树没成功过。种柑橘,遇上大果实蝇泛滥。改栽柚子,结出的果又酸又苦。核桃也是只长树,不结果。再遇上13年从不结果的板栗“铁树”,连村党支部都信心不足。

出身农村的陈景震理解村民的犹豫,他决定用事实说话。他经常往村里跑,通过课堂授课、现场教学、微信解惑的方式,慢慢改变农户的观念,重建信心。

山林“钻”得深,信心慢慢“长”

2016年2月,村里费了好大的劲,动员了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等四五十户人家,拿出300多亩板栗林,进行首次试验性改造。陈景震带来了良种,是他所在的省林科院板栗研究团队最新研发的“湘栗”1号和3号。

铜鼓峪村位于石门县西北部,全是山区。板栗林分散在各个山头,最近的,离村部有1个多小时车程;远的,经过弯弯山路,还得走上好久。许多树林中无路,下起雨来十分湿滑。无论“路况”如何,陈景震总是娴熟地“钻”入林间现场教学:这处病虫害是什么问题,如何防治;树要控制在2米以下,修剪成开心形。

“2016年5月合作社成立,6月陈博士就邀我去山上看板栗树的生长情况。一出太阳,山上好热,我实在不想去,硬被他拉了去。”回村创业的石门县同康板栗合作社总经理覃海波有些惊讶,板栗林的分布情况,陈景震居然比他这个本地人还清楚。被陈景震带着,一直走到了深山里,覃海波原本漂浮的信心开始坚定起来:“城里来的博士这么有干劲,我也要有信心。”

“陈博士一年要往村里跑20多次。”村党支部书记覃北平说,陈景震做事特别有计划。4月,板栗要开花了;6月,板栗要授粉了;7月,枝头开始挂果;9月,板栗成熟了……时候到了,陈景震就自己开着车,从长沙直接到农户家里了。

农户遇到问题,拍张照通过微信发给陈景震。“只要不是在忙,都会立刻回复。”曾经的贫困户盛忠党说,需要来现场的,陈博士很快会来。

“务实,雷厉风行。来了就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了就走。”石门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盛孝前动情地说,陈景震忙碌,而山村路远难行,让他很担心。从长沙到铜鼓峪村村部,驾车要5个多小时。再到板栗基地,至少又要1个多小时。时间紧的时候,陈景震当天清晨从长沙出发,帮农户解决了问题,又连夜赶回长沙。每每此时,陈景震到了家,报了平安,盛孝前心里悬着的石头才放下来。

陈景震真抓实干的作风,让人们的信心慢慢“长”起来了。

头一次结果子舍不得卖,要留给孙儿尝

嫁接的第二年,曙光初露。村党支部书记覃北平记得清楚,7月,他和村民们去板栗林嫁接新芽。在朱树垭基地,他们突然发现,几根枝条上长了果子。

“板栗结果的周期长,嫁接的板栗树一般4年才开始有产量,5年才能进入丰产期。不要急着让树挂果,先让树发育好。留几颗即可,到10月份看看成熟的果实怎么样。”陈景震细细叮嘱。

好不容易挨到10月,覃北平马上去看。“很大的3个板栗球,炸开了,每一个里面都有4粒板栗。”饱满、金黄的板栗,让他彻底放心了。

但问题马上出现了。2017年年底,板栗林爆发了栗疫病。“这是板栗最怕的疾病之一,曾经让北美洲的板栗灭绝。20世纪初,北美洲从我国引种,才渐渐恢复了板栗生产。”陈景震说,板栗苗嫁接后的愈合过程中,嫁接口会产生糖分,吸引害虫。害虫通过嫁接口把真菌传入茎干,导致主干腐烂,且传播速度非常快。

当时,六成板栗树染病,情况紧急。“喷农药治疗效果好,但不利于食品安全,我们不能用。”陈景震查阅资料,在全国的专家群里求教,从一位前辈专家那里获知了包泥处理的方法。即用当地的泥土,把病害部位包起来,闷死害虫,强壮的树就能慢慢恢复健康。终于,铜鼓峪的板栗林平安渡劫。2018年秋天,板栗树结了果子,虽然稀稀拉拉,但足以给人信心。

有些农户性子急,悄悄让嫁接的人加大嫁接密度,结果适得其反。“当时说不通,只能慢慢改善。”2019年春天,陈景震和另外一位专家开出了“砍大枝留小枝”的“方子”,大大改善了相关问题。

当年秋天,六七百亩地有收成,每亩产量达到100多公斤。但覃海波的同康板栗合作社只收到一部分板栗。“好多人都说,十几年从没见过自家树上结板栗,舍不得卖,要留给孙子孙女吃。”

全村人都信了这个亲切、能干事的陈博士。覃海波感受最明显:“以前给农户嫁接,要他们先把大枝修剪好,杂草除好,都不愿意,只能合作社请人干。2019年开始,都自觉把山清干净了。还有农户要求先改造自家的树。”

林下经济、深加工,板栗的未来美美的

今年,铜鼓峪的板栗产量要翻倍,预计每亩200公斤,达到南方地区农户管理的水准,每亩地能有一两千元收入。

陈景震依然不放松。8月21日,他看完朱树垭的板栗,又马不停蹄去了磨市镇横铺村的基地。陡坡上,三五农户正在除草。陈景震快步走上前去,叮嘱他们,这是页岩地区,坡边的草不要除掉,以免下雨造成水土流失。

陡坡前方,是美丽的仙阳湖。“太美了!”陈景震笑着说,每次来村里,不觉得出差辛苦,只有快乐。

乐什么?“以前没和基层农民打交道,研究出成果更像自娱自乐。这几年,发现我做的研究真的能帮到他们,太有意义了。”陈景震为村民们做了更多规划。

湘栗2号和3号是早熟品种,8月底上市能抢占先机。湘栗1号和4号是晚熟品种,能为农户持续创收。铜鼓峪的嫁接、修剪等经验,可以在全省推广,打造“湘栗”品牌。

板栗前期投入的时间成本较高,相对经济价值较低。陈景震自掏腰包,让盛孝前、覃海波等人到河北的板栗大县迁西,学习板栗深加工和栗蘑种植技术。

“栗蘑种在板栗树下,每年二三月开始种,45天左右可以采摘,技术简单,一亩地有四五千元收入。”覃海波说,明年要扩大栗蘑种植规模。

“迁西的板栗饮料、板栗酒,板栗花做成的板栗露和面膜等都很畅销,板栗深加工发展前景很好。”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盛孝前说,虽然深加工机器要100万元,但只要板栗年产量达到100万公斤以上,就不成问题。今年,石门县的板栗年产量预计有4万公斤。县内现存石漠化治理和退耕还林实生板栗林近5万亩,在省林业局和省林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做好品种改良,达到深加工产量指日可待。

8月21日,铜鼓峪村下了雨,云雾缭绕下的山林湖泊更美了。“以前哪有心情欣赏景色。心里时时刻刻想的都是怎么让老百姓脱贫,让村里富裕起来。以前山也没有这么美,乱挖乱砍乱伐,千疮百孔。”村党支部书记覃北平脸上有藏不住的笑,“现在山绿了,水清了,老百姓也有收入了。‘铁树’丰收,心里美美的。”

【记者手记】

脚下有泥前路宽

龙文泱

“有事找陈博士,他准能解决!”30多岁的科技特派员陈景震,从遭遇村民冷淡到深受信赖,这种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靠务实严谨的作风。他的硕士研究生刘旺,毕业论文有一项实验,是糖、蛋白质等的含量。这个实验从板栗发育开始,要连续做3个月。有的老师说,同样的树种,数值差别不大,用去年的数据,毕业更轻松。陈景震却要求,今年再做一次实验,将数据与去年进行对比。教农民种板栗,他同样秉持这样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口碑和信心的增长,源自于陈景震一次次往山里跑,汗水湿透衣衫,双脚沾满泥土。

靠对农民和农村的热爱。上至石门县林业部门,下至铜鼓峪村村民,大家都知道:“有事打电话给陈博士,他一定会来。”

一次,一个村民告诉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盛孝前,在壶瓶山海拔14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种猴板栗,好吃得很,想请专家来看看。“这种情况很多专家不会来,只能找陈博士。”果然,没几天,陈景震自己开着车来了。陈景震走了3个多小时的山路,回来后兴奋地告诉盛孝前,“猴板栗”是很有价值的榛子群落,帮助村民增收,又多了一条路。他采集了样本穗条,自费开展扦插实验。与之类似的事情,还有软枣猕猴桃。

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应当胸怀大爱,脚踩泥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正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广大乡村,是一片大可作为的广阔天地。曾经交不起学费的农家孩子陈景震做出了榜样。

相关专题:科技扶贫先锋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