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三个“六分之一”
——邵阳市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夏似飞 禹振华 张尚武 蒋剑平 张佳伟
北障雪峰,南屏五岭,西连云贵,东接长衡,邵阳地处内陆湖南之中西部。
一百多年前,一部《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震惊四海,邵阳人魏源也因此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放眼世界、敢为人先,精神血脉代代传承。
邵阳是湖南省人口最多的市,也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均占全省六分之一左右。
“决战三个‘六分之一’!”在决战脱贫攻坚中,邵阳人跳出思想樊篱,放大眼界格局,以改革创新思维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对接国家大战略;以吃得苦、霸得蛮,敢闯敢试、敢作敢为的“宝古佬”精神,拔穷根、劈富路,一幅美丽、兴旺、富足的邵阳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8月6日,隆回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思源小区。该小区去年建成环境优美,1089户搬出大山的贫困户在这里安家。曾勇 摄)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同属大湘西地区的邵阳闻令而动,吹响精准扶贫的集结号。
然而,摊开家底,面对三个“六分之一”,大家深感担子重、压力大。
决战三个“六分之一”是头等大事!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打赢这场硬仗。
久困于穷,百姓渴盼扶贫洒“甘霖”;不甘落后,干部主动请缨战“深贫”。
市级领导联系贫困县,深入“主战场”。市委书记龚文密、市长刘事青分别联系城步、邵阳两县,当好一线“总指挥”。
工作队员驻守贫困村,立下“军令状”。2897支驻村帮扶工作队下派到各贫困村,全天候驻村帮扶,不获全胜不收兵。
党员干部结对贫困户,打好“阵地战”。全市出动8.5万名党员干部结穷亲,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一户一策”全覆盖。
决战三个“六分之一”,必须打“组合拳”。市委、市政府统筹资金、项目、土地等资源,举全力脱贫攻坚。
整合资金,集中财力。2014年以来,市县共整合资金353.98亿元,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24.9亿元,还发动社会各界捐赠……多渠道引水,为脱贫攻坚备足“子弹”。
争取项目,交通先行。邵阳争取国家大项目,武冈机场建成通航,二广高速、沪昆高铁、怀邵衡铁路等相继通车,南连粤港澳,北接亚欧大陆桥,融入长江经济带。
搭起“强韧骨架”,疏通“毛细血管”。修通条条脱贫路,走出“深闺”天地宽。7年来,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和提质改造1.2万余公里,水泥路修到贫困户家门口。
省级贫困村——新邵县大新镇三和村,因白水峡谷阻隔成“孤岛”。2014年以来,在交通部门帮扶下,架起公路桥,天堑变通途。
“今昔各有3幅画,见证三和村巨变。”村党支部书记张长征风趣地说。
“穷窝窝里的三幅画”:第一幅画是《打手电的老百姓》。老百姓到镇里办事要早晨5点打着手电往镇里赶,办完事要借着月光才能回到家。第二幅画是《披星戴月的学生》。学生上初中在大河滩中学寄宿,每周一趁天还未亮就要往学校赶,每周五回到家时月亮出来了。第三幅画是《羊肠小道上的驮马》。运输东西全靠马驮,运输成本很高。
“聚宝盆里的三幅画”:第一幅画是《络绎不绝的游客》。三和村岩峦叠翠,被湖南省登山协会评为“十佳”户外活动线路之一。路通了,每年来的游客也多了。第二幅画是《绿油油的桂丁茶园》。新发展桂丁茶产业,已种植500余亩,带动40余户贫困户脱贫。第三幅画是《漂亮的房子》。老百姓收入增加,很多人家住上了小洋楼。
(7月10日,位于武冈市秦桥镇的高原水厂主体全部完成,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该水厂投入使用后,可解决附近4个乡镇10余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傅聪 摄)
30秒组装1台智能电饭煲、1分钟冲压1个电饭煲内胆……8月12日,邵阳经开区的拓浦精工智能制造(邵阳)有限公司正在加足马力生产。
“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今年上半年已接到国内、日韩、东南亚等地300万台电饭煲订单。我们上半年的产量是200万台,所以正在增加生产线、扩招工人。”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章新主介绍,“拓浦精工”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批量生产的厨电工业4.0柔性生产线,产品销往国内外,目前400多人在此就业。
决战脱贫攻坚,关键在精准施策。邵阳市委、市政府冷静分析:8个贫困县,穷的原因几乎一致,就是产业太弱。没有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产业,老百姓如何脱贫?
找准“穷根”,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持之以恒强产业。
2014年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兴邵”,着力打造“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实施“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提升、发展动能转换、营商环境优化”四大工程,“软硬兼施”推进沪昆高速沿线7个省级工业园区连线成片,辐射广大贫困地区。目前,“百里工业走廊”已吸纳就业20多万人,技工贸年总收入达2000亿元。
一年前,全省产业项目建设推进现场会在邵阳召开。代表们参观“百里工业走廊”,但见三一专汽、邵纺机、维克液压等一批龙头企业崛起在宝庆大地,彩虹特种玻璃、拓浦精工、亚洲富士电梯等大项目相继投产,纷纷感慨:“没想到这些年邵阳产业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
种养业走“一县一特”之路。邵阳县的油茶、隆回的金银花、洞口的雪峰蜜橘、新宁的崀山脐橙、城步的奶牛、武冈的铜鹅、新邵的玉竹……全市每年投入资金逾10亿元,改扩建高标准基地30万亩。
新宁县发展崀山脐橙,带动86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金石镇月汉村贫困户刘强种脐橙30亩,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高兴地唱道:“儿郎上学堂,小伙娶新娘,老爹盖新房,全靠脐橙来帮忙。”
在洞口、武冈、新宁、城步、绥宁等地,山沟里办起600多个“扶贫车间”,分别从事农产品和服装、鞋子、箱包、打火机、玩具、电子元件等工业产品的加工、生产,帮助7000多贫困人口就业。
“扶贫车间不求‘高大上’。”武冈市市长唐克俭说,租下贫困村的空置房,因地制宜搞加工,老人和妇女也“有班上”“吃得消”。
“邵阳模式”好在长短兼顾。省扶贫办专家称,栽下“产业树”,长久有收益;贫困户就近打工,挣现钱又照顾家庭,脱贫路上“走得稳”。
(8月6日,隆回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思源小区。该小区环境优美,与九年义务制学校仅一路之隔,隆回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近在咫尺。曾勇 摄)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硬骨头”越多。为了啃下“硬骨头”,邵阳奏响扶贫“大合唱”。
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政府组织易地扶贫搬迁,8万多名贫困人口搬迁至县城周边,就业增收有门路。
8月12日,邵阳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梅溪嘉园的扶贫车间里,来自下花桥镇岩头村刘小花正麻利地制作装饰灯笼。熟练掌握制作工艺的她每天可做300多个灯笼,月收入近3000元。
刘小花是邵阳县下花桥镇岩头村贫困户,其丈夫于2014年去世,留下她与2个孩子,生活艰辛。2019年5月,一家人搬进县城边的梅溪嘉园。
“政府对自己很照顾,孩子就在一墙之隔的邵阳县一中读书,自己在学校开学后到食堂做事,寒暑假在这里做工。”刘小花笑容满面地说。
梅溪嘉园共安置来自17个乡镇537户2202名贫困群众。安置小区建有扶贫车间,现有不愿出远门的60多名搬迁户在此就业。
各政府部门协同攻坚,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难题。对深度贫困户,政策兜底保障“应兜尽兜”,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7年来,全市农村“四类对象”存量危房改造近10万户,告别“人住危房、危房住人”;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17处,贫困户喝上“放心水”。武冈实施“PPP”项目,投入8亿元打造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彻底解决贫困户“喝水难”。
政府扶贫担当“主攻”,社会扶贫迸发“活力”。
洞口的“亲帮亲、邻帮邻”,城步的“电商扶贫”,绥宁的 “劳务经纪人”,隆回的“爱心超市”……通过这些平台,人们乐善好施、守望相助、传递爱心、汇聚暖流,不断擦亮邵阳社会扶贫的“金字招牌”。
(7月9日,新宁县黄龙镇三星村,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生机盎然。脐橙是该县农村经济的第一大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全县脐橙种植面积达46万亩。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傅聪 摄)
8月12日晚,天虽已暗。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湖南七七科技公司灯火通明,40余名员工正加班加点赶制出口西班牙的订单背包。
来自长安营镇长坪村的贫困户游孝冰,正忙着给背包穿扣,虽然身患残疾,但干起活来却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多劳多得,做得多一个月能有3000多元。我要加油干!”游孝冰笑着说。
这家公司是杨淑亭创办的。她是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镇歌舞村残疾青年,身坐轮椅学电商,网上销售仿真花,还清了30多万元债务,实现全家脱贫。其公司安排60多名贫困残疾人就业,带动220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杨淑亭也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贫人物”“湖南省自强模范”等称号。
杨淑亭的事迹,激励无数青年立志战贫,早日脱贫。
邵东市堡面前乡雷湾村贫困户刘同华,过去“土办法”养猪,欠下了一屁股债,成为当地的“深贫户”。听了杨淑亭事迹报告会,他立马报名去怀化职院“充电”,学会生态养猪技术,年收入过10万元。
脱贫摘帽后,刘同华帮扶周边村的3个贫困户,科学养猪脱贫摘帽。见到市扶贫办的同志来访,刘同华乐呵呵地说:这个世界变化快,农民埋头养猪,还要抬头看路,科技才是“财神爷”。
洞口县的10多个深度贫困村,贫困户靠种植柑橘、油茶、茶叶“三棵树”,意气风发走在脱贫的大道上。在县委副书记贺朝晖看来,脱贫路上,真正让贫困户长志气的是一技在身。
扶贫先扶志,“授鱼”更“授渔”。近7年,邵阳每年安排上百名贫困劳动力,到湖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培训,放宽眼界练本领,一技在身永久甩掉“贫困帽”。
送出去学,请进来教。市里定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聘请专家前来讲课,发动基层农技员“传、帮、带”,每年培训贫困农民6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50多万份。
放眼世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关键还要靠教育。在邵阳,老百姓口口相传:衣食无忧靠养猪,改变命运要读书。
2015年起,武冈在全省率先启动“新薄改”,共投入5.6亿元,对163所薄弱学校进行提质改造,创建高标准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23所。
邵阳市委、市政府推广“武冈经验”,完成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777所,完成建设“芙蓉学校”4所,在建“芙蓉学校”12所,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打开希望之门。
“六岭春色涵万秀,宝庆无日不清晖。”目前,邵阳市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0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逾110万人实现脱贫。走在全面小康大道上的邵阳人民正笑开颜。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8月24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