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晖昆
离我们村十来里的水库边,有一个外村7户人家的小屋场。7年前,我们村被上级要求接管这7户的精准扶贫申报,当时觉得是个负担。7个年头过去,负担已转化为人生中的一笔财富。贫困户,从经济上富了。我,从情感上富了。
这7户人家的命运变化,说来话长。
起初他们是修水库、建林场时停留在原居住地,但实际上是没有林农待遇的林农,接受乡政府的直属管理。1995年撤区并乡,乡政府机关撤走,他们自由自在了一段时间。
2000年人口普查时,政府把他们的户籍挂靠在8公里外的小湄村,叫做“梅洞农业组”。他们已经习惯了无“娘家”,当时都没在意。
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要确认贫困人口。户籍所在地的小湄村,挂靠时村里不知情,也从未纳入过管理,这时更不愿意惹麻烦。
怎么办呀!7户人家,仅有一户还有几间破屋,并且没有通电,其余6户先后投亲靠友而搬离,在山外借屋或租屋居住着,原住房早没了。
地方政府经过了解,确认他们是无土地、无住房的真正贫困户。但申报贫困户,要经过申请、评议、公示等相关程序。村委会评议,是关键一环,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环,无奈户籍所在村不愿接受。
领导找上门来了!找时任板桥村支部书记的我谈话:40年前修水库时,95%的移民安置在板桥,那几户人家,是后靠移民,只是户籍没来而已,生产生活和人情世故一直与板桥息息相关!这次实施精准扶贫,他们理应纳入,并指令由板桥村申报!村两委紧急会商,接受了任务,同意收编这支“游击队”。
当时以为只是代为申报便了事,没想到一接手就是7年。特别是从第3年起,每一户贫困对象要有干部结对帮扶,并且每月必须上门走访一次。镇里抽调几名镇干部、老师来联户,村主任和我每人还要联5户。如果没接纳这7户,会少一半的工作量,但我们一点都不会生气。乡亲们笑,你们这是“叫花子的米,背不起,自讨苦吃”。
曙光很快显现。2017年,有4户异地搬迁到位。2018年,又有2户住上新房。7户人家,只有一户因为不愿拆除旧房而放弃,有22人沐浴着易地搬迁的阳光!仅住房一项,国家即投入了44万元项目资金!这不只是钱的问题,因为从根本上解决了居住困难,有了安全幸福的家园。住户们笑了,笑脸很自然,心里很舒坦!
可喜的是,7户人家通过努力,都先后脱贫。我们作为村委会的一员,依旧和曾经的4户结对户每月一次入户交流,脱贫不脱帮,一直要到年底圆满收官。
(作者系岳阳县公田镇大塅村板桥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