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 伴 导 读
今天上午,《嗦粉·一碗湘粉韵味长》新书首发式暨大湘菜报创刊四周年纪念活动在湖南日报社举行,省内文化界和餐饮界的一百多位嘉宾到场参加。
湘伴君注意到,这本由大湘菜报组织编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米粉著作,是全国第一本系统介绍湖南米粉这一传统美食的图书专著。
翻开手中还带有淡淡油墨清香味的新书,湘伴君发现不少惊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蒋祖烜,省作协主席王跃文,省委办公厅接待服务中心主任熊剑勇,还有《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等大咖纷纷撰文讲述自己和湖南米粉的故事,文字生动而有趣。
专门出一本书,还邀请大咖打call。这背后,除了湖南人与生俱来对米粉的热情,更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助力复工复产、寻找经济增长点的考量。来来来,说道说道。
(一)
说湖南人爱米粉爱到骨子里,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毫不夸张地说,湖南人的一天是由一碗米粉开启的。清早出门,随便找一家街边小店坐下,片刻,一碗漂浮着油花、冒着热气,晶莹如玉的米粉端上来,只需嗦上一口,米粉的香味便瞬间在舌尖绽放,沉睡的身体也就随之苏醒。
湖南米粉。
湖南人吃米粉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1974年长沙阿弥岭汉墓出土米粉作坊文物,证明了2200年前湖南长沙一带已经开始食用米粉。
和外省人对湖南米粉的统一印象不同,湖南米粉细分起来,其实流派众多,种类繁杂,每个市州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味。
不过,一句“七(吃)圆的七(吃)扁的?”则可以从形状上将湖南米粉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扁粉为主的长沙米粉,讲究水清汤开油码热,主要分布在长沙、湘潭、株洲、益阳和岳阳等地;二是以圆粉为主的常德米粉,味道浓郁厚重,主要分布在常德及其周边地区;三是融合了长沙米粉和常德米粉的湘西南米粉,口味各异、形态多样广泛分布于湘西、湘南各地。
《嗦粉·一碗湘粉韵味长》一书梳理湖南米粉发展史,通过传说、史籍和考古发现等资料,推断出“天下米粉始湖南”的结论。对湖南米粉各个流派一一进行了详细介绍,不仅深入挖掘湖南米粉的历史文化内涵,还系统地梳理介绍了湖南各地米粉的特点及门店分布情况,堪称湖南人的“嗦粉宝典”。
在书中,大咖们也纷纷讲述自己和湖南米粉的深厚情缘。
蒋祖烜在《这碗湘粉韵味长》中写道:“这碗米粉,对湖南人而言,既是舌尖滋味,也是心头乡愁,更是深植在鱼米之乡的美食文化传统”。
王跃文大方承认是为湖南米粉“带货”而来,扬言要“再吃粉五十年”。
熊剑勇在《乡愁里的一碗粉》中讲述米粉带给他的感动,一碗粉代表了乡情、文化和情怀。陈晓卿则分享了自己和南方同事在北京寻找湖南米粉的奇妙经历。
悠久的嗦粉历史造就了独特的米粉文化,对于湖南人来说,米粉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力量精神力量,承载的是身处异乡游子无法排解的乡愁。
(二)
疫情期间,这碗小小的米粉则成为了整个湖南餐饮行业复苏的先声。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疫情给人们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的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各行各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本该借着春节一展身手的餐饮行业也遭受重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决策部署下,国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随后,全国陆续掀起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热潮。推动复工复产,湖南出了不少硬招、实招,成为全国复工复产最早、效果最好的省份之一。
然而,人流密集、和健康直接相关的餐饮行业却仍处“寒冬”,此刻,亟需一份能够唤起全体湖南人共同消费欲望的美食来“破冰”。作为湖南人乡愁的载体、湖湘美食界的“排头兵”,米粉自然当仁不让。
为了提振餐饮行业的消费信心,让复工复产提速扩面,4月14日至24日,由湖南省委办公厅接待服务中心主办、大湘菜报协办的“湖南米粉大擂台”活动在九所宾馆拉开帷幕。
“湖南米粉大擂台”活动在九所宾馆拉开帷幕。
十一天的时间中,全省14市州48家米粉名店、124种特色米粉、123款风味小吃,一一亮相,进行擂台比拼。
活动期间天气阴晴不定,然而,近10万食客却风雨无阻、应约而来,在大快朵颐中享受美食带来的幸福和感动。
米粉打擂台现场销售各类米粉近2万公斤,总额逾100万元,各类订单和采购金额逾100万元。
这是湖湘米粉文化一次盛大的集中展示,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提振民众消费信心、升级产业发展的盛会,更是湖南人米粉情结和家国情怀的集中释放。正如一位媒体人所说,湖南人的这个春天被一碗粉嗦爆了。
在米粉大擂台活动的带动下,位于长沙市全省名优米粉一条街完成初步选址;株洲市“娘家人请你来嗦粉”行动全面铺开;省餐饮协会的全省创新菜展评在5月初盛装登场……米粉节燃起的火炬正在整个湖南餐饮行业传递开来。
小小的一碗米粉,盛满了浓浓的乡情和乡愁。不仅唤醒了湖南人的味觉,而且还成为撬动消费复苏、增强市场活力的杠杆,以米粉为品牌的湖湘美食正在推动湖南餐饮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碗蕴涵独特湖湘精神的米粉,不仅体现了湖南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展现了三湘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三)
回到新书首发仪式现场。
湘伴君发现,《嗦粉·一碗湘粉韵味长》一书除了介绍湖南米粉的历史和种类之外,还收录了湖南米粉产业界有突出作为的14位人物的相关报道,他们中有的是老字号的技艺传承人,有的是将湖南米粉带到外埠市场的开疆拓土者,有的是革新经营方式、让米粉产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创新人士。
《嗦粉·一碗湘粉韵味长》首发现场。
曾因“北大硕士毕业卖米粉”事件而引发社会热议的湖南伢子张天一,就是其中的一位。
疫情期间,张天一创办经营的“霸蛮”米粉品牌通过网上电商渠道,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他介绍,2至3月份,霸蛮米粉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直播平台,邀请到李佳琦、薇娅、罗永浩等网络名人直播1000多场。
截至4月,霸蛮共售出半成品米粉超300万份。不仅销量可观,而且还让全国消费者认识到,吃粉的选择,不单单只有柳州螺蛳粉,还有湖南米粉。
湖南米粉产业的发展,除了从业者的自身努力,也离不开媒体的推介。创刊4周年的大湘菜报就是这样一家餐饮文化推广机构,除了在疫情期间协办“湖南米粉大擂台”,编著米粉相关的专著之外,还一直致力于弘扬湘菜文化、推动产业发展。
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之下,湖湘餐饮行业才得以蓬勃发展,湘菜文化才得以广泛传播。
由这碗小小的米粉,湘伴君不仅看到了我省餐饮行业发展的韧性,更看到了我省餐饮行业更美好的未来。
新闻多一点
米粉好吃。当它的迷人香气在你的口鼻中萦绕,你可曾想过,如此美味是何时出现在湖南人的餐桌上的呢?《嗦粉·一碗湘粉韵味长》一书,探寻了湖南米粉的前世今生。
时间最早的是“舜帝南巡说”。4200多年前,舜帝为了教化三苗百姓,从北方长途跋涉到洞庭湖之南的苍梧之野。吃惯了北方面食的舜帝不习惯南方的米饭,于是,娥皇女英两位贤妃用水稻,将家乡的“河漏”,做成了南方版本的“米河漏”,这是圆粉的前身。与之类似,书中历数众多传说:“秦军南征说”“马援南征说”“关云长守益阳说”“明朝移民说”“清朝镇压九溪十八洞起义说”“清改土归流说”,都建立在一个基本观点上:到南方的北方人吃不惯米饭,就将稻米碾碎做成面条的模样。不过,这些说法不见于史籍,也没有实物印证。
湖南长沙的饮食文化专家郭江根据一组出土文物,提出了“天下米粉始长沙”的观点。1974年,长沙阿弥岭发掘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套滑石作坊。郭江认为,其中的器物仓、井、磨、灶、釜、鼎、甑、刀,分别对应米粉制作过程中的储米、引水、磨浆、生火、烧水、熬汤、蒸粉、切粉。
郭江还指出,起源于湖南民间的米粉最初并未在民间大范围流行。清末民初,湖南地区有关米粉的记载才渐渐多了起来。米粉真正成为大众消费得起的食物,是改革开放40多年中的事。
为什么说“吃光头粉”在某种程度上是生活水平低的代名词?民国美食大家谭延闿创造的“鸡丝火”米粉是怎样的?米粉因为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的不同,划分了怎样的江湖派别?在《嗦粉·一碗湘粉韵味长》中,一探究竟吧。
【图片来源:大湘菜报、华声在线。湘伴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