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刀河:捞出关羽宝刀的河捞不尽温情记忆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溪客]

人们在捞刀河口竖立了一座关羽的雕塑,青龙偃月刀在名将的手中失而复得。

捞刀河汇入湘江处。

没有一条河从名字到故事都泛起刀锋出鞘的犀利光芒,却带给你无尽温和充满柔情的记忆,除了捞刀河。这条原名涝塘河的湘江一级支流,被北魏郦道元这样记录在《水经注》中:“浏水出临湘(今长沙)县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水合西入于湘。”而清末陈运溶在《湘城访古录》则对此进行了勘误:“浏水、涝水俱系分流,其入湘处相隔十里,《水经注》云合流,误也。”因为水域的变化,今天全长约141公里、同样发源于浏阳的捞刀河和浏阳河,汇入湘江的位置,大约只相隔一个楼盘,约3公里左右了。

名将与百姓,都在这里因刀结缘

发源于浏阳石柱峰北麓的社港镇周洛村的捞刀河,途经浏阳社港镇、龙伏镇、沙市镇、北盛镇和永安镇,长沙县春华镇和黄花镇,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街道等,一路激流勇进,风景颇为秀丽。此河沿途有两个名字,在浏阳境内叫潦浒河,而到了长沙境内,则曾被叫作涝塘水,而今天市民们大多叫它捞刀河。

据传,三国时蜀国关羽率兵战长沙时,曾在捞刀河一带屯兵缓进,以探清对手的虚实和军防。一日,关羽和部属乘小船从捞刀河进入湘江,在入口恰逢一个大浪打来,关羽猝不及防,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也落入河中。宝刀上镶嵌的青龙,遇水而活,带着宝刀逆水前行。关羽部将周仓逆水追了7里,才将宝刀打捞上来。从此,关公落刀之处被称为落刀嘴,而关羽落刀、周仓捞刀的这条河,就叫捞刀河。如今,在湘江和捞刀河的东南角上的“长沙苗圃”已被改造成公园,里面就放置有关羽的塑像。

这个民间传说故事里,竟还蕴藏着捞刀河的水流特点。关羽落刀的位置应该是捞刀河的下游,怎么捞刀的位置竟然是上游呢?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通过实地考证来判断,只有一个可能,湘江是向北而流,而捞刀河汇入湘江时是向南流的;涨大水时,捞刀河与湘江交汇处会产生很大一股逆流。那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就在捞刀河注入湘江口的逆流中落下,在上游被打捞到,似乎就能在情理之中了。

关羽的刀不知道是否真落入过捞刀河的水中失而复得,更为可信的事实则是,明代以来,捞刀河边的捞刀河镇,以剪刀、菜刀、剃刀这三刀的生产著称于世,其采用“镶钢锻打”传统工艺生产的剪刀开合和顺、剪布锋利、经久耐用,与北京“王麻子”和杭州“张小泉”等的驰名商标并称“中国三大名剪”。没想到,中国名将与普通百姓,都在这里因刀结缘、因河结缘。

刀剪和瓷器,因关羽和湘江牵手

也许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曾经落入捞刀河水中,带来了刀剑之光,捞刀河镇为老百姓家用生产的菜刀,刃口锋利、坚实耐用。一把经典的捞刀河菜刀,其大致工序是这样的,首先由打制师傅从炉子里夹出烧得通红的菜刀坯,放在铁墩上,抡起大锤锻打刀坯,火花四溅中逐渐服服帖帖成为刀型,然后淬火、开刃、上柄,再在刀面上打下捞刀河的印记。这样一把实用坚实的刀,很可能用几十年都不会坏,中途只需要在走街串巷的磨刀人那里定期磨锋利些。

捞刀河因当年战长沙的关公落刀处而得名,而与之相距不到10公里的铜官,同样因关羽南下与黄忠会战而留下了云母寺、半边天、勒刀山、吊刀界、箭头冲等一系列地名。

捞刀河镇的刀剪和相距10公里不到的铜官瓷器,却同样都是由长沙而驰名全国甚至声名传递到境外的特产无疑。连接两地的湘江北路景观道,为从前的水路更添交通便利,为今日的风光增添秀美新景。

而诗意,也同样弥漫在铜官的曾经驻扎关羽大军的石渚湖和这条关羽落刀的捞刀河里。石渚湖畔的长沙铜官窑出土了大约100多首语言贴近生活、意境不同凡响的瓷器题写唐诗。而明朝兵部右侍郎王伟辞官隐居长沙城北郊时,登上鹅羊山望远而写下《涝塘烟树》一诗,也记录了他眼中的捞塘河(捞刀河)诗意:“涝塘树色晓苍苍,尘土交驰正渺茫。”笔者幼年时的长沙城里,“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的童谣歌声,与叫卖铜官小钵子盛满的甜酒的兜售声,仍绕梁回响不绝于耳,那是自捞刀河、石渚湖而弥散在湘江两岸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

真希望未来,我们不但能继续治理好注入湘江的这些河道,保持它们的清亮特色,也能整理好沿途的历史和传统的灿烂文明,将长沙的历史文化名片打造得更为厚重,擦拭得更为闪亮。

文、图/溪客(专栏作者,插画师,摄影师)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