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做优做实扶贫“小车间” 打造稳定就业“蓄水池”

[来源:永州新闻网] [作者:赵威 何小荣]

邮亭圩镇扶贫车间

永州新闻网讯(记者 赵威 通讯员 何小荣)提起“扶贫车间”,也许有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不明白它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殊不知,“扶贫车间”可是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的一匹“黑马”,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稳就业置于“六稳”之首,结合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助力产业承接,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特别是疫情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支持扶贫车间复工复产。

突出就业优先 让扶贫车间 “立”起来

围绕稳就业目标,立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际,精心谋划、积极探索、统筹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打造劳务协作就业扶贫新模式,助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针对贫困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技术,只能从事简单手工操作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将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作为劳务协作就业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帮扶政策、财政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永州市因地制宜出台了《劳务协作就业扶贫实施意见》《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在全省率先引导园区企业进乡镇、村,大规模推行“小微企业进乡村”和“就业扶贫车间”项目建设。

同时,根据贫困县区贫困劳动力多、脱贫任务重的情况,在江华县、宁远县等贫困县区启动了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试点工作,为全省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工作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各方职责,凝聚脱贫攻坚合力通过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突出模式创新 让扶贫车间 “火”起来

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永州市创新建设模式,在全市所有县区(管理区、经开区)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将产业转移与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紧密结合,着力推广厂房式扶贫车间、居家式扶贫车间、合作社式扶贫车间等“三种模式”,让“乡村”变“厂区”, 让“民房”变“厂房”,让“农民”变“股东”。

各县区利用乡镇、村集体的老厂房、学校旧址等闲置土地、房屋,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将环保安全、操作简单、方便易学、用工灵活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乡村扶贫车间。同时,在闲置的农家庭院、民居民宅设置分散加工式的居家式“扶贫车间”,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实现楼上居家,楼下就业,生产入户,家中就业。

其中,宁远县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华荣鞋业在九嶷山瑶族乡和平村、柏家坪镇曙光新村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共吸纳就业21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5人。江华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坚持“规模企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镇”,依托就业扶贫车间,承接了229家小微企业入驻乡镇和村。

“我们还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金等入股,除年终领取保底金和分红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到合作社务工领取工资。”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县梅花镇社湾村的谐和烤烟专业合作社,在村里流转土地600亩,带动89名贫困人员就地就近就业,贫困户每年土地租金收入2000元,人均月工资2500元以上。

突出要素保障 让扶贫车间“强”起来

为了让扶贫车间“强”起来,永州市整合职能部门力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要素保障,为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服务,支持就业扶贫车间快速发展。

组织人社、扶贫、环保、安监、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扶持政策宣传力度,全面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扶持精准度;明确建设标准、简化申报资料、规范认定程序和完善资金拨付程序,促进就业扶贫车间健康有序发展。

特别是疫情以来,对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情况实行一日一调度,对所有扶贫车间全部建立“一对一”服务专员制度,大力推广应用“永州智慧就业”信息系统,搭建扶贫车间和农村劳动力线上求职招聘平台,成立招工小分队带领车间工作人员“送岗上门”,积极发挥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引导农村贫困劳动力前往扶贫车间返岗就业。通过全市各相关部门团结协作、多措并举、大力扶持,全市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数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快速增长。

目前,已申报800余家,认定692家,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彰显。

此外,永州市还根据贫困户群体不同情况,主动对接贫困劳动力和企业,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并通过强化政策保障、落实补贴扶持、减轻社保成本、强化技能培训等进行多渠道扶助。

“我们出台了扶贫车间扶持政策,给予进村办厂的企业提供厂房补贴、设备补贴、搬迁补贴、交通补贴等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社保补贴、就业补贴、创业扶持补贴、以工代训补贴,全面落实降低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费率和疫情期间社保减免政策,降低扶贫车间经营成本。”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永州市还围绕“扶贫车间”的技能培训需求,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免费培训项目清单制度,并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田间课堂”“培训下乡”等专项活动,提升人员素质,拓展就业空间。

突出引导引领 让扶贫车间“带”起来

永州市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上下协调、外引内联的作用,积极寻求“扶贫车间”的项目支撑,坚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引导和扶持当地经济效益好、示范性强的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布局设点,带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参与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帮助更多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同时,为鼓励生产经营状况好、吸纳贫困劳动力多的就业扶贫车间,永州市还开展了“精准就业扶贫爱心单位”、“就业扶贫车间示范点”、“创业带动就业示范乡(镇)村”等评选活动。

“2019年评选出爱心单位、扶贫车间示范点、创业带动就业示范乡(镇)村共125家,奖励资金共480万元。”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还将加大奖补力度,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各方积极参与就业扶贫车间项目,吸纳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

目前,全市车间总数已增至692家,今年共22家就业扶贫车间获省级“示范性扶贫车间”称号,就业扶贫车间数量及示范性扶贫车间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在2019年全省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大督查中,我市 “扶贫车间”建设被列为十二个典型之一在全省宣传推广。

“截至目前,我市扶贫车间投资总额达14亿元,开发岗位6634个,吸纳就业2744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8626人,人均月增收入2235元。”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许多既无致富产业、又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经过培训在‘扶贫车间’就了业,挣到了钱,改变了家庭的贫困面貌。通过‘扶贫车间’建设,我市也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脱贫攻坚新路子,成为我市打造稳定就‘蓄水池’。”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