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小康答卷”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玉洁]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旅游讲解员(前)带领游客参观(4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新华社长沙7月13日电(记者张玉洁)“目前,十八洞村的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贫困发生率主要用于贫困程度统计,原则上一年统计一次。降至“0”意味着十八洞村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2013年11月3日,精准扶贫在这里首次被提出。近年来,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道路。通过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长到2019年的14668元。

十八洞村地处中国武陵山脉腹地,是一个藏在偏僻幽静山谷中的苗族聚居贫困村。过去,因为基础设施差、闭塞落后,外村女子不愿嫁入,村里鲜有陌生面孔。到2013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集体经济空白。

2014年1月,花垣县委派驻的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村内,和村干部摸索出“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的“七步法”,以及“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在村里修了三层以上楼房的不评……”的“九不评”,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36户533人。

考虑到村里平地稀少,扶贫队协调流转到35公里外一块千余亩的土地,跟企业合作种植猕猴桃,贫困户入股分红。还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因人施策发展起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苗绣、劳务输出、山泉水厂等支柱产业。

家家户户找到了脱贫门路:厨艺好的,开饭店;有多余房子的,办民宿;会说普通话的姑娘小伙,当导游;水厂、卫生清理、交通秩序维护,都需要人手;老年人在家门口摆山货摊,也有不错的收入。

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新郎的迎亲队伍遇上新娘亲友“拦门”(2018年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70岁的村民石拔三回忆,到2013年,她家中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三瓦的电灯泡,打水需要走到几百米以外的水井再挑回家。而如今,以前住起来漏风的房子,现在装上了结实的木板;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以前家门口的泥巴路,现在变成了青石板;以前收成不好时粮食都不够吃,现在想吃肉的时候就能吃上,她还在家中做起了腊肉销售的生意。

今年33岁的村民龙先兰,早年因家庭变故,曾一度自暴自弃,混日子多年。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他用心学技术,成为养蜂能手,脱了贫,也脱了“单”,还在县城买了房子。如今,他牵头成立了养蜂合作社,还为蜂蜜注册了商标。

今年3月,龙先兰的媳妇吴满金生下了女儿。初为人父,龙先兰感觉到更多责任,他说:“今年,合作社养了1000多箱。要把产业再做大一点,最好能‘农旅一体’,让家里人过更好的日子!”

和龙先兰一样脱贫又“脱单”的还有施全友。2013年以前,和村里大多数青壮年一样,施全友选择外出务工。因为家庭贫困,到40岁了还未成家。

“以前也有相好的姑娘跟我回了家,不过进村一看,路是烂泥巴路,房子又破又小,茅厕透风还漏雨,猪仔就睡在床铺下,人家扭头就走了。”施全友说。

这是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2019年10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陈思汗 摄)

随着村内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精准扶贫“首倡地”这块“金字招牌”,到村游客越来越多。2015年,施全友返回村庄办起了农家乐,也成了家。“去年农家乐毛收入近60万元,过年那几天,每天都要接待30多桌游客,这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2016年,十八洞村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8313元,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56.76%下降到1.28%,率先在全县退出贫困村行列。到2019年底,十八洞村过去是空白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已发展至126.4万元。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