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发展新动能——“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央媒关注湖南综述之三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娴]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曹娴

2018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近2000万株白茶茶苗由浙江安吉送到湖南古丈县等深度贫困地区。两年多过去,这些满载希望的小茶苗已经深深扎根,苗寨村民不仅实现脱贫,还踏踏实实地走上了小康路。

7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报道推出《湘西苗寨:小茶苗 大希望》。

湘西古丈县翁草村有一片占地660亩的大茶园,种的就是品质一流来自浙江安吉的“白叶一号”。“这是习总书记送给我们的,一定要把它照顾好!”村民洪丁凤说。以前村里没有增收产业、“买包盐都要去赊账”的困难日子,让洪丁凤倍感心酸;如今在白茶基地做一天工是100元,2018至2019年全村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每一户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2019年,翁草村实现脱贫。茶园不仅带来了工作机会和经济收益,还带动当地旅游发展,农副产品跟着俏销。“‘白叶一号’就是一只‘金鸡’,抱回来之后就可以下‘金蛋’,把我们的山、林、水、溪、田、地等资源都盘活了,增加了农民很多致富途径。”翁草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欧三任说。

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头版推出《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奋斗史》。从80多岁的施成富到正值壮年的杨正邦,再到“90后”施林娇,演绎出一段困于大山、走出大山、又回归大山,为着小康梦想接续奋斗的历史。《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湘西走出精准扶贫新路子》,湘西十八洞村实现人均收入增长7倍,依靠的是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激发村民求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总书记到过的地方,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百姓的生活发生着“72变”。《科技日报》7月13日头版头条推出《跟党走,“半条被子”主人后代奔小康》。依托汝城“红色旅游发展”和“人人有技能”培训计划,朱小红由衷感慨:“当年共产党给了我奶奶半条被子,如今共产党给了我幸福生活。”省定贫困村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养殖的“荷花虾”,如何“爬”上“超级文和友”的餐桌?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和报纸摘要》的报道《养荷花虾的“百万富翁”》中,可以找到答案。

丰饶多姿的三湘大地,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乡村,一座座欣欣向荣的城市,在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中,不断增添发展新动能,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人民日报》7月13日头版聚焦湖南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刊发《城乡协调 增添发展新动能》。家境贫穷的湘西妹子高英没有想到,今年3月,进城工作的机会敲响了她的门。进入浏阳高新区的蓝思科技,经过岗位专业培训,高英现在每月收入5000余元,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株洲市建起卫生、智能、方便的“建宁驿站”,实现城市建成区“500米内有厕所”,市民如厕不再难。长沙城区的“夜经济”与望城区乔口镇的“虾经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一个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城乡携手,共谋发展,成就了共同的小康生活。

民生小事,连着小康大局。这些年,湖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集中力量办民生实事,让民生幸福成为小康湖南的最亮底色。

《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了《湖南宁乡:有健康才有小康》,以宁乡为切入点,可以看到湖南作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着力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老百姓看病从“看得了”到“看得好”,开始有了重大变化。

城市的角落没有被遗忘。《工人日报》头版刊发《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展现湖南各地努力让城市生活更方便更快捷更有生命力。长沙的老旧街区实施“有机更新”,既是充满智慧、宜居便民的“老屋改造”,也是保留城市记忆的有价值的努力。政府升级公共服务效率,常德市民之家“一件事一次办”,让老百姓有了更强的安全感。

相关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