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黄利飞
6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根据全省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结合2020年全省气候趋势预测,预计2020年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总体较严峻,突发地质灾害起数较常年平均值偏多。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生命工程”。我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开展拉网式排查,灾害隐患点集中“体检”
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经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8496处。按类型分,有滑坡11155处,崩塌1651处,泥石流581处,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5109处;按等级分,有特大型43处、大型140处、中型1476处、小型16837处。
湖南属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省份。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对湖南来说,向来都是一场“硬仗”,今年形势更为严峻。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赖馨正介绍,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因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今年3月起,省自然资源厅就开始组织全省各地对所有在册隐患点进行了全面摸排。全省各市县累计派出排查技术人员1700余人,车辆150余台、行程达4万余公里,实现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地质灾害排查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排查实现100%,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428处,其中特大型3处、大型15处、中小型410处,共排危除险800处、避险移民搬迁2427户。
通过拉网式排查,各市州、县市区均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台账;绝大多数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防灾应急避险预案,发放了防灾责任卡和明白卡,设置了警示标志,明确了报警信号、撤离路线、安置地点等,对汛期预警值班做了安排部署。
加强监测预警,落实群测群防
今年1至5月,省地质灾害总值班室连续开展全省地质灾害趋势分析与监测预警工作,联合省气象局向社会公众发布15期短期预警产品(黄色预警),发布9期中短期预警产品,发出短时预警信息27批次,累计发送手机提醒短信28.7万条。至5月底,今年全省发生地质灾害148起,因各项防治措施到位,没有发生人员伤亡。
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申志军说,落实监测预警措施,需责任到人,一旦发现险情,要及时、坚决、果断采取避险措施;同时高度重视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及时更新完善以乡镇村、社区居委会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网络,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工作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做到快速传达信息,有效预防灾害。
如何让群众树立起“防灾减灾,人人有责”意识?申志军建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扩大宣传培训范围,尤其要将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居民纳入宣传培训对象,通过主题鲜明、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和防灾知识培训,着力提高公众识灾辨灾防灾知识水平,提高群众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能力。
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科技防灾减灾能力
宁乡市地处湘东偏北的洞庭湖南缘地区,属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2018年7月,宁乡市以科技为支撑,启动全国首例以市县级为单位的大范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在90个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建成了619个北斗地质灾害监测站,24小时对隐患点的变化自动化实时监测。
近年来,利用科技的力量防灾减灾,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不遗余力。
调派专业人员“驻守”,夯实科技防灾专业力量。各市州通过签署技术服务合同,由地勘单位派出技术人员全年驻守在自然资源部门,帮助当地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模式。
配备高科技设备,不断增强防灾手段。省级部门装备了包括移动通信保障车、三维激光扫描仪、无线视频传输系统、卫星地面站和移动视频单兵等各类设备553件套;市州、县市区防灾机构装备各类设备1641件套。
目前,在全国大范围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时,我省已经从2019年开始,对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89个县市区开展1∶1万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
“这是一种更高精度的调查评价,基本可以查明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和基本特征,找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疑似隐患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由隐患点监测转变为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区管控,切实增加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精度、广度、深度,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申志军介绍,目前已经安排4个技术单位分别在临湘、石门、新田、茶陵4县选取了3至4个乡镇进行试点,计划在6月底基本完成野外工作,10月底全面拓展到其余85个县市区,预计2022年完成全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