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湘西花垣十八洞村 见证脱贫后的幸福生活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成辉]

千年苗寨随处可见掩不住的笑容

本报记者走进湘西花垣十八洞村,见证脱贫后的幸福生活

龙德成老人。 记者 李成辉 摄

杨东仕老人。 记者 李成辉 摄

6月11日上午,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石大姐在水池边洗手。每天都要在家接待游客的石大姐对自己要求很高,时刻都注意自己的卫生、仪表。

记者 唐俊 辜鹏博 摄

6月11日,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来自长沙的游客在村民施俊的家里选购腊肉。 记者 唐俊 摄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20年6月11日,作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的一员,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来到十八洞村,见证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湘西,花垣。雨中的十八洞村,空气清新,风景如画。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成辉

注意仪表,每天接待游客

6月11日上午,梨子寨的石爬专老人吃过早饭后,先是到水池边漱了漱口。由于每天都要在家接待游客,石大姐对自己的形象要求很高,每时每刻都会注意自己的仪表。

然后老人走到屋里,坐在火塘旁。火塘对面,摆放着一些腊肉和民族服饰售卖品。她时常回忆起那难忘的一幕: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乡亲们中间,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自此,十八洞村成了全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

石爬专没读过一天书,不识一个字,嫁到十八洞村后,生了两个女儿。尽管老两口一天忙到晚,但由于自然条件差,穷乡僻壤,一家人生活十分贫困。

但现在,老人笑口常开,逢人就说,“吃得好,穿得好,每天看着这么多客人远道而来,日子过得很开心!”让老人开心的还有,她的女儿也从外地回来了,在家门口做了点小生意,一家人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惬意躺在椅子上看新闻

十八洞村一家农家乐门前,施成富80多岁的老伴龙德成老人正接水冲洗水池。水池一旁的水盆里,还泡着刚准备的田螺。屋里,挂了不少香喷喷的腊肉。施成富惬意地躺在躺椅上看新闻节目。

游客络绎不绝,施成富家的农家乐生意自然红火,每天能接待数十上百名游客。作为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施成富一家带动起其他村民纷纷办起了农家乐,目前在村里,这样的农家乐已有13家。

“今天要准备5桌饭。”龙德成老人开心地说,她的外孙以前在外打工,2016年也回来帮他们一起打理,去年全年收入就有10多万元,“人多生意好,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年轻了!”

十万“粉丝”助“带货”

1996年出生于湘西州的施林娇,是十八洞村第一代返乡创业的大学生。2019年毕业于浙江音乐学院的她,曾在湖南浏阳的一家公司做宣传工作。

2020年初,施林娇辞职回到十八洞村,和另外两位返乡的大学生施志春、施康一拍即合、共同创业。到如今,娇娇和小伙伴通过视频直播展示十八洞的风景、美食、服饰、民俗、建筑、农事等生活趣事,在一家直播平台已经有了10万“粉丝”,成了“网红”。

他们还以“直播带货”的形式,帮助村民销售土特产品。“精准扶贫,我是其中的经历者,更是受益人。”施林娇语带激动。

猪圈变酒坊,幸福一家人

站在十八洞村幸福人家酒坊的门前,村里人称“杨老师”的杨东仕,脸上的笑意满溢出来。

面对众多记者,老人毫不慌张,一点一滴述说着村里的变化:用电不担心了,稳得很;进村的路宽了,泥巴路铺上了石板;网络也有了……讲得兴奋处,杨老师忍不住挥起了手臂。

幸福人家酒坊以前是猪圈,随着十八洞村的旅游红火起来,2017年,猪圈变身为酒坊。杨老师一家也成了“幸福人家”。

不仅有了网络,连ATM机也成了村子里的标配。“以前存取款要走二十里山路,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取了。”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客户经理施俊介绍。

石爬专、龙德成、施林娇、杨东仕等人脸上掩不住的笑容,无不见证着十八洞村村民们的幸福生活。临别时,8位村里的阿哥阿妹自发站成一排,唱起了山歌,欢快的歌声传出很远很远……

相关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