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 好上岗 就业何必去远方
4月24日,桑植县龙潭坪镇红军村,护林员在交流巡山情况。该村有森林面积近43平方公里。为实施生态扶贫,省军区驻村帮扶工作队经对接主管部门,在村里设置了14个护林员岗位,安排了1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人均每年可增收1万元。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俊 摄
4月30日,保靖县迁陵镇茶市村胜发气体有限公司,工人正在作业。该村引进胜发气体公司后,安排了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9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李健 摄
4月29日,新化县曹家镇水竹村鑫盛手袋工艺有限责任公司,村民李娇云在加工皮料。她的月工资达5000余元。该公司年均生产手袋300万个,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置了50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村民70余人。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傅聪 摄
5月8日,麻阳苗族自治县谭家寨乡楠木桥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工人给猕猴桃抹芽。该园属于村集体经济,占地2000余亩,种植了猕猴桃、葡萄、枇杷等优质水果,农忙时一天可安排80多人务工。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健 摄
5月10日,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罗武村扶贫车间,侗族妇女在加工电子元件。今年,该县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政策到家”,带动了800多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刘强 摄
4月29日,溆浦县小横垅乡罗丰村,31岁的刘波在扶贫车间里忙碌。他曾在浙江嘉兴务工。近年,扶贫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大量就业机会。2018年,他回到家乡工作,不仅每个月可拿到3500元左右的工资,还能照顾好家人。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辜鹏博 摄
4月16日下午,邵阳县罗城乡保和村,村民开心地准备下田劳作。当天,省政协办公厅驻村帮扶工作队引进的莲鱼共生产业扶贫基地开始种植第一批莲藕。该项目首批流转了107亩土地种植莲藕、养殖荷花鱼,带动了近50名村民就业。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
5月9日,古丈县红石林镇铁马洲村,村民在茶叶基地采茶。近年,该县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能人)+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发展茶产业,带动了65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5000多人就业。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贫困村民每年人均实现增收2000元以上。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4月26日早上,泸溪县武溪镇红岩村,村民沐浴着阳光前往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进行春管。该示范园占地150亩,农忙时可安排40多人务工。今年以来,已为村民发放劳务工资12万多元。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健 摄
4月24日,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村民在扶贫车间生产服装。该车间于2019年6月投产,经过免费技术培训,安置了14名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月可收入1500元以上。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4月28日,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龙塘村,62岁的易金凤在家门口的百香果基地搭棚架。该村利用独有的气候条件,种植百香果300余亩,每年能吸纳80余名贫困村民就业,务工村民每年人均可收入近万元。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文/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马俊达
产业基地,村民忙着种养;扶贫车间,工人忙着生产……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湖南越来越多的贫困村民实现了就业务工家门口、增收顾家两不误的美好愿景。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湖南各贫困县依托各自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发展产业、引进企业、开设(扶贫)车间、设置特岗等形式,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
近年来,湖南全力促进就业扶贫,帮助51个贫困县142.2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建设424家就业扶贫基地、2038个扶贫车间、开设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吸纳了35890多名贫困人口就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