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十八洞姊妹村”见闻】红军村里笑容多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宁奎]

红军村里笑容多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宁奎

天上白云滚滚,脚下青山层层。5月21日,记者驱车前往海拔1000多米的桑植县龙潭坪镇红军村,一条高标准公路盘旋山间,宛如一条不见首尾的绸带。

上世纪30年代,这个仅30户100多人的村庄,当时就有30多人毅然参加了贺龙领导的红军,在湘鄂西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村子也因此得名。这里高耸入云的山头,曾经是保护革命火种的屏障,而今一度成为阻碍贫困群众致富的鸿沟。

“把路修到门口,圆了几十年的梦。”记者来到这个贫困村村民文恒山家,68岁的他放下肩上的担子,一屁股坐到家门口的台阶上,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浓茶。他90多岁的父亲在一旁打盹,享受着高海拔的清凉。

门口晾晒的100多斤黄柏皮,是文恒山这几天的战果,过两天喊车拉到镇上,千把块钱就到手了。前坪边上,10筒蜂箱左右排列,蜜蜂嗡嗡作响。

“今年价格还不错,准备卖个1000多斤。”“老文,碰到行情好,能卖就尽量多卖一些,赚的钱不就更多了嘛。”“那不行,现在虽然脱了贫,但致富不是一锤子的事,我得考虑‘可持续发展’……”文恒山与记者相互打趣,他乐得呵呵大笑。

他告诉记者,“爬山”曾是他这一代人的噩梦——以前到镇上,下山要3个小时,上山要4个小时,再加上办事的时间,出发、到家“两头黑”,生活生产物资全靠肩挑背扛。

村文书张远华说,以前下山需要蹚水通过谷里的一条溪流,这条溪流下雨时极易涨水,一旦涨水要不就原路返回,要不就找个山洞睡一觉等雨停,“也有冒险过河的,但那可危险得很。”

噩梦的“终结者”是湖南省军区驻村帮扶工作队。2018年,工作队来到这个农户居住分散的高寒山村后,把修通村民口中的“通天公路”作为击退贫困的首要工作。如今,公路已拉通到各户家门口,开车到镇上,最多也就40分钟。

“通天公路”终结了村民下山难的噩梦,也终结了当地群众守着金山,却只能“郎在高山打一望”的尴尬。

“通天公路”也带来了产业的发展。村民张凤林带着记者来到村里面积达2.4万亩的野生粽叶林,只见满眼葱翠,一派生机勃勃。

“这就是一个‘聚宝盆’啊。”张凤林笑容满面地说,“再过两个月,就进入采摘期了,周边的几个组每家每户都会来到这里‘挖宝’。收购粽叶的就把摊子摆在路旁,背着背篓,村民钻出林子就可以收到现金。”

“早上7时骑摩托出发上山,十几分钟就到了,到晚上7时放工下山,一天可以采80斤左右,收入近400元。一个采摘季,我家收入有1.5万元左右。”张凤林笑得很灿烂,没公路之前,村民需早上6时出发,花两个小时爬山,下午4时前必须背着粽叶下山,在天黑前赶到家。

修通了公路,让75岁的穆丛枝喜出望外。原本无法上山的她,而今她能把当年“打叶好手”的风采再度发挥出来,一天最高的采摘量达到70多斤,成为家庭收入的一大来源。

“开发野生粽叶的同时,我们还提供种苗、肥料、技术,引导群众进行粽叶种植,目前全村种了800多亩,亩产值可达9000元。”省军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刘松告诉记者,村里还成立了粽叶专业合作社和粽叶加工厂,既为异地搬迁的贫困户提供了工作岗位,又提升了粽叶的收购价与附加值,“红军村的全面小康路,将越走越宽广。”

相关专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十八洞姊妹村”见闻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