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助非洲丨在津巴布韦下基层:难忘那些奋力的挥手

[来源:华声在线]

编者按

5月11日,由湖南省组派的中国赴津巴布韦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2人,带着祖国的重托,踏上援助非洲南部国家津巴布韦的14天征程。

命运与共、天下一家。飞过万水千山,横跨6个时区,湖南的白衣天使们在津巴布韦分享防控方案、交流诊疗经验、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与当地人民一起抗击新冠,继续播撒中非友谊的种子。新湖南客户端开设专栏,每天摘录援津医疗专家组成员日记,听他们讲述异国抗疫的故事——

5月18日 晴 东马绍纳兰省

专家组视频日志

张玉(湖南省儿童医院急救片区护士长)

津巴布韦基层初体验

今天是到达津巴布韦的第8天,也是我们开展抗疫工作的第二周的伊始,上一周我们主要在哈拉雷进行交流、走访和培训,从这一周开始,我们专家组要到首都哈拉雷周边各省的定点救治医院、社区去参观、交流、指导与培训。

今天,我们7点多就出发去东马绍纳兰省。东马距离哈拉雷有70公里,需要1个小时车程。第一站,到了马隆德拉医院,我们与省卫生部门领导进行了交流和分享了中国抗疫经验,指导医院新冠救治病房的布局,建议省内集中资源收治病人,可以缓解防护物资匮乏的问题。

第二站我们到了中津友好医院,这家医院是中国捐赠建设的,医院有4名医生,98名护士,主要接诊妇产科和儿科病人。医院的就诊流程是很规范的,病人就诊采取封闭式管理,一进一出,所有病人都进行了预检分诊。医院也做了收治新冠病人的准备,场地布局不是很合理,设施设备是来自各地的捐赠,很多都没有合理的使用。

第三站我们到了周边的一个社区医院,医院地方很大,外围有围挡,但是比较陈旧,医护人员的防护物资也很匮乏。在准备间里,我们看到了严格的洗手流程图、儿童预防接种图、接诊流程、防控方案等,真心觉得他们做的很不错。医院的口罩是缺的,工作中的护士有些甚至未戴口罩,我们把一大包外科口罩捐出去后,护理长高兴地举起了双手感恩我们。

通过基层初体验,我们内心的担忧更深,肩上的责任更重。津巴人不缺理念,缺物资、缺生活保障。我们真心希望津巴人积极勇敢向前,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我们也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给予更多的物资、更多的培训、更多的建议,和津巴人携手一起做得更好。

孙爽(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生)

窗外那些奋力的挥手

一天三家医院的走访,连续5个多小时的n95口罩,加上回来路上坑洼路上飞舞的黄沙,周一堵车是旁边柴油汽车吐出的黑色浓烟,我的鼻子终于开始抗议,一擤一个带血喷嚏。颠簸的回程里,专家组的专家们竟然晒在即将西下的日头里睡着了。

今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马达蒙贝社区诊疗中心。这是一个需要穿过玉米地破烂柏油路的地方,沿途有很多乌木色的锥顶稻草房,还有一片枣红色像高粱一样的地。车子拐进最后一条土质小路后,在一片树荫下停了下来。右手边一幢红顶白墙砖房,左手边的树荫草地里分散坐着十几个当地居民。

社区医院负责人穿着一身洗发白的粉紫色洗手衣,护士长穿着一身白色带肩章的制服,热情地出来迎接。

一条橘色废旧塑料纸条带在医院入口隔出了一个三角形的区域。低头走过纸条带,一张椅子上一个登记本字迹工整,一旁有一个穿着隔离衣戴着口罩的年轻男孩手中拿着笔。原来这是用来登记病人信息和体温的,所以这张椅子和这条橘色塑料纸条带圈出的就是预检分诊区。

负责人告诉我们,这里共有28个护士轮岗工作,没有医生,所以他们不把这里定义为医院。如果有发热或者其他严重的病人,他们就会打电话通知上级医院,救护车就会来转诊患者。这里的床位数很少,很多钢丝床上没有床垫,甚至钢丝网都破了很大的洞,但是却都看得到努力修过的痕迹。

不大的护士办公室里,贴了满墙的流程让我感觉震撼,它们并不杂乱,分类清楚。且大多是手写字,字迹漂亮。

(病床前的纸条,意思是“我们治疗,上帝治愈”)

当我们拿出捐赠给他们的医用口罩时,护士长不禁拍起了手,接过一大包口罩高高举过头顶,即刻向她的同事们展示着。我能感觉到她的激动,却也有种说不出的鼻酸。这是我看到的属于基层津巴的努力。

当我们离开时窗外那些奋力的挥手,让我不忍再看。疫情终究会过去的,希望朴实善良和苦难的人能得到更多的眷顾,只要坚持再多坚持一点,这里的坚持也包括你的,和我的。

邓志红(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病例监测中的漏洞

东马省的地形跟新疆相似,很平坦,一马平川。不同的是新疆大多是戈壁滩,印入眼帘的只是砂土石头,而这边到处生长着齐人高的野草,不时还能看到各种不同的树木。这里天更高更蓝,云更多更白,美不胜收。虽然我们行程安排很满,完全没有时间去观光旅游,但这一路飞驰,看到的无不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足以满足心底暗藏的那点旅游小心思。

我们在东马省级医院marondera分享了中国抗疫经验,与东马省的同仁们进行了讨论交流,参观了医院的隔离病房,对其分区设置进行了指导;随后又驱车40分钟去到中津友好医院,这个医院是我们中国人援建的,2019年11月投入使用,只有4名全科医生,其中1名年轻的女医生曾在湘雅医院学习6年,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

医院门口的草地坐着不少候诊的病人及家属,几乎都是用围巾围着口鼻。津巴布韦的封国令要求公众外出必须戴口罩,否则罚款50津元,如果交不出罚款,就得坐半年牢。

由于口罩供不应求,价格很贵,一般的民众根本买不起,所以只有用围巾一遮了之。中津友好医院的预检放在院子里,由两个护士负责,病人按一米线的距离排队分诊,井然有序。护士都穿着一次性隔离衣,戴着口罩,但有一个护士的口罩只遮住了嘴巴,这是很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有记者采访我问对津方的防控有什么建议时,我就提到了要加强宣传教育,告诉公众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参观完中津友好医院后,我们又去到了一家社区医院。这家医院的设施设备比较简陋,有点像我们国家70年代的乡镇卫生院。

在那里,我们详细了解了病例监测和报告流程,医院使用快检试纸条对疑似病例开展检测,阳性病例报告快速反应小组,阴性者则排除回家,这让我们觉察到病例监测中的漏洞。因为快检试纸条检测的是抗体,病例早期很可能没有产生抗体,容易造成漏诊,因此我们建议还是要采集咽拭子开展病毒核酸检测。

等完成全部的行程后,已是下午2:30,我们都没吃中饭。由于是7点吃的早餐,有些人开始感到有点低血糖了,我却丝毫都没有觉得饿。我们在返回的路途中完成了吃中饭的任务,从国内带来的糕点、辣香干终于发挥了作用。

李春辉(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副主任)

在中津友好医院,遇到了湘雅医院毕业的学生

今天的任务是去津巴布韦东马绍兰省参加当地的抗疫培训工作,将会去三家医院,包括一家省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和一家社区医院。

(医院仍在进行建设)

访问的第二家医院是中津友好医院。这是一家完全由中国援建的医院,2019年11月16日开始工作,目前也正在准备做好新冠疫情应对,设立了收治流程。

交流中得知有一名医生会讲流利的中文,一问竟然还是在长沙待了6年,是我们湘雅医院毕业的学生,中文名字叫格瑞利。见到来自湖南和湘雅的老师,她当然是倍感亲切、激动不已,领着我们看了新冠病区的设置,还带着我们去看了他们的手术室和CT室。

我感觉这里的硬件条件比其他地方稍好。她向我们透露,她这个全科医生的工作,不仅要看内科和儿科疾病,同时还要做一些产科和外科的简单手术,甚至包括一些简单的麻醉。我开玩笑说,你这个全科医生是名副其实的全科啊!内外妇儿传,我们学科你全部都包了。尽管是开玩笑,但映射出的事实是残酷的。津巴布韦医疗资源的短缺目前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离开中津友好医院前,我和胡成平老师跟她照了相,并祝她未来安好。

唐凌志(湖南省卫健委国际交流中心主任)

第5次来津巴布韦,第一次下到基层

尽管已是第5次来津巴布韦,但前几次因为时间紧张,一直没有机会下到基层去了解这个国家真实的样子。

这个季节的津巴是旱季,我们来了后每天都是晴空万里、白云漂浮,让人的心情总是那么舒畅。随着离首都的距离越来越远,农村的气息也扑面而来。虽然津巴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但是其依靠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援助而建设的基础设施还是不错的。通往下面各个省市均有柏油公路,比起我们援助的另一国塞拉利昂还是“发达”许多。

进入东马省医院,测体温、消毒液洗手这两步最重要的流程也普及到每家医疗机构了,说明只要政府认真,这些基本的工作是肯定能做到位的。整个医院的建筑基本算是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很像自己小时候出生和成长的环境,倒也觉得亲切。

参访的第二家医院是中国政府援建的马胡塞夸医院,该医院由中国政府无偿援助,2019年11月落成开业。甫一走进大门,顿时感觉来到了塞拉利昂的中塞友好医院。设计、风格、装修,各个方面如出一辙,更同样的是地理位置也是在首都市中心之外,覆盖的居民是当地的农村居民。该院作为一家地区(县级)医院,目前仅有4名医生,中国援助的医疗设备因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无法使用,不禁令人叹息。

相关专题:湘助非洲 携手抗疫——援非抗疫日记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