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印记——走进脱贫村】春到十八洞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尚文 石林荣]

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精准扶贫推进7年来,湖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的政治责任感,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省共实现747万人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3.43%降至2019年底的0.36%,脱贫攻坚即将迎来响铃交卷的历史时刻。

为全面记录7年来全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奋进历程,充分展现全省脱贫攻坚取得的辉煌成就,4月下旬,湖南日报组织摄影记者及60多名摄影师,走进2019年脱贫摘帽的20个贫困县驻村蹲点采访、拍摄。即日起,湖南日报陆续推出“扶贫印记——走进脱贫村”系列图片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文/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尚文 通讯员 石林荣

5月1日清晨,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薄薄的晨雾在山间流淌,静谧的梨子寨开始忙碌起来:村民有的将水果、特色小吃等搬到寨口山货集的摊位上;有的忙着生火做早餐招待住客;有的杀鸡洗菜,忙着准备食材……沉寂了近2个月的村寨,正在恢复往日的热闹。10时许,来自省内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敲起苗鼓、唱起苗歌、摆起拦门酒,热情迎客,笑容洋溢在村民和游客的脸上。

作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首倡地,十八洞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开展扶贫工作:实行党建引领增收;探索“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创新推行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形成了乡村游、黄桃、猕猴桃、苗绣、劳务输出、山泉水等“旅游+”产业体系;全面实施“三通”“五改”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升级改造村小学和卫生室……2017年2月,湖南省扶贫办宣布十八洞村脱贫出列。

这些年来,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创业,全村33名大龄男青年成功脱贫又“脱单”。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14668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6万元。十八洞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殊荣,实现了从深度贫困苗乡到小康示范村寨的华丽转身。

目前,十八洞村正瞄准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全力打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升级版”,带领全村群众奔小康。

5月1日,十八洞村迎来了60多人的省内旅游团。2013年以来,该村抢抓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十八洞景区。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景区一度关闭。3月14日恢复开放后,游客纷至沓来。郑翔 摄

5月1日傍晚,群山环绕的十八洞村,风景如画。山村风景、苗寨风情和与贫困斗争的动人故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来探寻这乡村传奇。陈敏捷 摄

5月1日,十八洞村梨子寨,杨珍寿(右)与母亲龙拔二在精选干辣椒。“五一”假期,她开办的杨姐饭庄将迎来游客就餐、住宿,一家人开心地忙活。2015年开办饭庄以来,她每年可增收10余万元。石林荣 摄

5月1日下午,石顺莲在指导孙女绣苗绣。2014年5月,石顺莲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担任理事长。她把家里的3间瓦房改造成苗绣培训和生产的工坊,不仅解决了苗家妇女的就业,还将苗绣推向了市场。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建光 摄

5月1日,龙德成老人在介绍自己家的包谷酒。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过他们家后,施成富、龙德成两口子成了网红。他们开起了花垣精准坪广场饭庄,许多游客都要到他们家里打卡,他们自产的包谷酒、米豆腐、腊肉等特色产品,深受游客喜爱。石林荣 摄

5月1日,十八洞村竹子寨,施琳娇和施康正在直播。2019年毕业于浙江音乐学院的施琳娇,与湖南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施康等4人返乡创业,创办湘西十八洞三小施工作室,通过抖音直播推销村里的农特产品,3月份至今已吸粉近7万人。陈敏捷 摄

5月1日,花垣县十八洞苗魂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员工来到十八洞村配送产品,迎接“五一”旅游高峰期的到来。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建光 摄

5月1日上午,十八洞村梨子寨,施全明一家忙着准备菜肴,迎接游客到来。施全明、石玉花夫妇曾在广东务工近10年,2018年回乡开办了小胖农家乐。虽然收入和在外务工差不多,但可以照顾原来独自在家的母亲。李健 摄

5月2日,十八洞村千亩猕猴桃基地生机盎然。2014年,十八洞村按照跳出十八洞村发展产业的思路,开始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产业,采取“贫困户+企业+产业项目”的股份合作模式运作。仅此一项,2019年十八洞村村民人均获分红1600元。陈敏捷 摄

相关专题:扶贫印记——走进脱贫村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