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获国务院表彰支持 株洲市老工业基地转身有何秘籍?

[来源:株洲晚报] [作者:戴凛]

▲中国动力谷

▲清水塘片区完善路网建设

□ 株洲晚报记者 戴凛 文/图

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对2019年全国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通报》,株洲市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工作再次受到国务院表彰,这是我市继2017年以来,第二次获得该项表彰。

株洲做了什么,会获得如此青睐?

重化工污染企业全面退出

“十多年前想都不敢想”

5月11日,石峰区霞湾港前的一钢铁巨物上,工人们忙碌正酣。“巨物”的名字叫清水塘大桥,它不仅仅是株洲河西到河东的第八座过江通道,更是一座即将崛起新城的产业动脉。

“放在十多年前,这真是想都不敢想。”来自茶陵的“70后”刘吉勇,是市清水塘指挥部工作人员。小时候,他就曾听乡邻提起过清水塘,那里不仅是代表着株洲工业的一面旗帜,因效益好,也是令人向往的工作场所。但是,这里以冶炼、化工两大产业为主,由于区域内企业多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基础性产业,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直接影响长株潭等地区的饮水安全,株洲也在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被列为“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之一。为了治理清水塘,从省到市都想了很多办法,但当株洲决定要全部关停退出重化工污染企业时,当时很多干部和百姓,都觉得这是“无法想象”的。但到了2018年12月30日,随着株冶基夫赛特冶炼炉熄火关停,老旧产能全面退出,妥善安置3万多名企业职工,服务引导61家企业异地转型落户,株洲真的实现了“三年大见成效”的目标。

如今,清水塘正朝着“十年建成新城”的目标迈进。清水塘大桥即将串联起的,也正是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

翻开新的一页

这里要打造“中国动力核芯”

告别老旧产能,清水塘立即腾笼换鸟翻开新的一页。

2019年12月25日,株洲又迎来辉煌时刻,清水塘老工业区转型发展暨三一集团、绿地集团重大产业项目开工仪式在清水塘隆重举行。三一能源装备园、绿地滨江科创园项目同日开工,标志着清水塘老工业区正式开启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第一阶段‘三年腾出空间’的目标已全面实现,新城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市清水塘投资集团副总经理丁勇介绍,清水塘关停搬迁,腾出了新城开发建设的空间。目前,已整体引进了由中交三航局、上海临港、中交三航院组成的战略投资者联合体,通过PPP模式参与清水塘片区开发。已全面铺开了厂区外土地修复和企业场地治理工作。全面启动了骨干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预计到2021年,建成新的城市功能和产业格局。第三阶段则用四年时间继续推进城市、社区、产业发展与功能融合,建成功能完善的生态科技产业新城。

根据产业规划,清水塘的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为“中国动力核芯”,打造赋能加速中国动力产业、应急安全产业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协同示范区,并结合当前株洲“3+5+2”的产业体系,做好动力产业与应急安全产业的承接转移和延链补链强链工作,使清水塘片区成为株洲新的优势产业集聚区。

围绕“三大动力”产业

衍生出17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条

承受住动能转换的阵痛,株洲转型升级也实现了新的突破。株洲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9:44.8:48.3,第三产业提升3.4个百分点。中国动力谷“3+5+2”产业增长16%,占到全部工业比重的75%。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增加值增长36.5%,万元GDP能耗下降5%,高质量发展评价位居全省前列。

“电子信息或成为下一个突破千亿的产业。”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从炎陵的国声声学,到天元区的长城电脑、立方新能源等,产值均增长迅速。新材料产业,也正突飞猛进。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三大动力”产业,我市正不断延伸上下游,聚焦了17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条,并全面落实链长责任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金融控股集团,建立了4支总计110亿元规模的制造业发展基金,引导成立60亿元的轨道交通投贷基金。同时,着力培育核心技术及潜力产业,市财政投入15亿元支持IGBT芯片技术持续创新。目前,与三大动力产业高度关联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不断集聚,IGBT大功率器件产业二期、株洲信息港、立方新能源、千金药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正扎实推进。

陶瓷、服饰等传统优势产业

进一步走向高端、强化特色

转型升级之中,我市一些传统优势产业也开始焕发活力。其中,引导基础雄厚的硬质合金、陶瓷、服饰等传统产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技改扩能、转型发展,使其进一步走向高端、强化特色,是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又一力作。

据了解,为促进陶瓷产业升级发展,我市探索出“标准引领+会展经济+清洁改造”的陶瓷产业转型发展模式,制定了全国首个釉下五彩瓷标准,建成标准化泥釉膜配置中心,填补了国内泥、釉、模三大陶瓷原材料标准化生产空白,生产效率提高了6-7倍。同时,开发了日用瓷中的拳头产品——炻瓷。

如今,醴陵陶瓷产品中,日用及艺术彩瓷依然占领全球市场1/8的份额,95%以上炻瓷畅销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电瓷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以上并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居全国第一,电瓷绝缘子及军工陶瓷新材料等则打破了欧美技术垄断,基本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展示销售、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而服饰产业,工业设计、原料、检验检测平台也正日趋完善,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产业集群,“互联网+服饰”茁壮成长,带领着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还有攸县的能源、茶陵的建材、炎陵的红色和生态旅游,形成了结构明显优化、体制富有活力、服务城乡均等、环境友好宜居的转型升级“株洲模式”。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