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一江碧水】矿区回填复绿 昔日光秃荒山变身“金山银山”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邓拓平]

华声在线4月21日讯(记者 邓拓平)“山又绿了,水变清了,农田也种得作物了。”4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益阳市赫山区泥江口镇南坝村,村民张长庚讲述着家乡的变化。仅在两年前,这里的山还是一片黑黄,空气很差,水也不能喝。

整治后的南坝矿区

2011年开始,宏安矿业开始在南坝村大规模露天开采,经长年雨水冲刷,矿区采矿作业面形成酸性废水矿坑,且废水中镉、镍,锌等重金属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宏安矿业的前身是南坝矿区,村民私自开采已有50余年历史,时间长了,山荒了,空气差了,水质也大受影响。” 泥江口镇党委书记张平安介绍。

整治前的南坝矿区。赫山区发改局供图

2018年,宏安矿业环境污染问题相继被中央环保督察组作为重点案件督办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公开曝光,一场以治理宏安矿业矿区污染恢复良好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环保大决战就此打响。

通过科学推进矿坑污水处理、矿坑回填、矿区生态修复等工作,目前宏安矿业1号矿坑2号矿坑已完成废水处理6.4万立方米,废渣处置49.5万立方米,挂网喷浆1.1万平方米,复土复绿10.1万平方米,草皮铺设12.8万平方米,对受污染的15亩农田进行客土治理,对污染土壤进行了安全处置,场内道路及广场结构面全面完成铺筑。如今,昔日光秃的荒山已长满了绿草。“山绿了,水也清了,对下一辈是件大好事。”经历了改变,张长庚说道,而以前在矿区务工的他也有了新的工作。张平安介绍:“目前南坝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动村民种植艾叶,让因关闭矿区而失业的村民有了收入。”

在常德市鼎城区石板滩镇拾柴坡村,75岁的村民薛绿毅也有着和张长庚一样的经历。“在我年轻的时候,这里环境非常好。没有发展成矿区以前,山里到处是油茶树,一年能摘十几万斤的油茶籽。”薛绿毅说。

据了解,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石板滩镇当地居民开始采矿用作生活燃烧,70年代末,石板滩公社组织大规模开采,用于烧制石灰和砖瓦,到了90年代,集体开采转为个人承包,后经市场调节自然整合为伍房、枫拾、印山、新堰湾4家石煤矿。“最开始是山荒了,然后水也被污染了,不能喝,用来浇灌农田,农作物都会死。最严重的时候,我们村不少村民都搬走了。”薛绿毅说。

2013年开始,4家石煤矿相继关闭。“但矿山停止开采后,原有采坑逐步积水,至2017年初共形成了8个受污染水体,约470万立方米。”鼎城区副区长钟科程介绍道。随后,鼎城区聘请省地勘403队编制了综合治理方案,通过修建污水处理厂、矿坑回填、挂壁护坡、生态复绿等一系列治理措施,重点解决了石煤自燃、污水外溢、生态破坏等问题,顺利完成了阶段性治理任务。

截至目前,治理工程计划投入3.3亿元治理资金,已完成投入1.7亿元,回填土方110余万方,喷浆挂壁近1.5万平方米,修建截排水工程近8000米、生态植绿近20公顷,处理污水260余万吨。伍房、新堰湾、马蹄子湾、西山寺水库生态修复任务已基本完成。

枫拾矿坑,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喷浆挂壁操作,矿坑里的污水,将被抽至印山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目前,我们正集中力量做好印山和枫拾矿坑的治理工作,打赢收官之战,确保2020年底全面完成矿山治理任务。”钟科程说,“同时,也谋划了治理完成后矿区的土地开发整理、特色产业发展、旅游综合开发等综合开发利用,让治理恢复的绿水青山早日变成金山银山。”

村里的变化让薛绿毅很是感慨,“我的两个儿子都五十多岁了,他们从来没见过村里有现在这样好的环境。现在山又变绿了,天也是蓝的,政府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说着,薛绿毅不禁竖起大拇指。

相关专题:守护一江碧水 推动绿色发展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