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下,让患者听到爱的声音
——记长沙市第一医院超声科医生马文卿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郭颖莉
“万物皆有裂隙,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对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来说,我们医护人员就是那束光,带着他们勇战病毒。”3月27日,春雨绵长。长沙市第一医院超声科医生马文卿期待着,过完休整期这个“史上最长假期”,下个星期她就能回到医院上班了。
2个多月前,也是一个下雨天,“90后”女孩马文卿接到医院的电话,隔离病房接诊的新冠肺炎患者需要做超声检查,问她能不能去隔离病房工作,“可能会有感染风险”。
“让我去,我熟悉北院环境!”1月24日,顾不上年三十的团圆饭,她告别父母,披上外套赶着出了门。那天,朔风凛冽,大雨倾盆,她打车赶往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车子隔得好远就停下了。她下车步行走进医院后,已浑身湿透。
超声检查需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危险性大。马文卿是医院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的超声科医生。虽然穿着防护服,第一次进隔离病房的马文卿还是有些紧张。“没多久护目镜就起雾了,我吓得以为是漏气了。”当天检查完出来已是晚上9点多,脱下厚厚的防护服,她在医院指定休息的酒店里,通过手机视频和家人共度一个特别的大年夜。
超声医生是临床的“一双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每天拉着沉重的超声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穿梭于隔离病房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成了马文卿的工作日常。每间隔离病房和走廊通道之间都有一道门槛,瘦瘦小小的马文卿在给每一个患者做检查时,需要搬着很重的超声机越过这道坎。一天下来,超声机要搬上搬下六七十次。
对于一些上着呼吸机或者透析仪器的重症患者,因为不能搬动、改变体位,马文卿需要用练瑜伽般的姿势,才能够到患者的检查部位。给每一个患者做检查前后,都要给超声仪器消毒。为了节省防护服,从早上进入隔离病房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个患者检查完毕,无法饮水、进食、上厕所。一天下来,多的时候要看20多个患者。自称“小超人”的马文卿也累得虚脱。
严实的N95口罩,在马文卿娇嫩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说,这是“战士的勋章”。
“作为一名普通的超声专业住院医师,我还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但参加这一次战斗,深深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与使命。”马文卿说。
马文卿的微信名包含“两万赫兹”的词组。她解释,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赫兹(Hz)的一种人无法听见的声波。但这个春天,她诊治的患者应该听得到她发射的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