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湘军”奋战湖北】“我第一次感受到,呼吸机里的波形是如此美好”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磊 王洁 段涵敏]

在病毒“风口”操作,湘雅病房开展首例危重症超声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术—

“我第一次感受到,呼吸机里的波形是如此美好”

通讯员 张磊 王洁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段涵敏

“当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我第一次感受到,呼吸机里的波形是如此美好。”

3月2日,在重症超声的精准引导下,武汉协和西院湘雅病房开展了首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回忆当时的情形,刘志勇副教授发出这样的感慨。

61岁的陈先生(化名)是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经口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17天。由于患者的呼吸支持一直在用较高的呼吸机参数,气道管理难度大,而且需要很深的镇静药物来维持。专家组反复讨论认为,气管切开术势在必行,既能有效管理患者的气道,同时也可以减轻镇静深度,减少镇静药物对血流动力学的副作用,并让患者苏醒过来,有利于医患互动。

虽然气管切开对于重症医生来说并不复杂,但对新冠肺炎这种烈性呼吸道传染病,气管切开就像在病毒“风口”操作。无论是退出原先的经口气管插管、扩开气管,还是经皮气管切开把呼吸机接到气切导管,都会面临含有大量病毒的分泌物气溶胶喷出;稍有不慎,对医护人员都是致命威胁。但为了遏制患者病情恶化,他们毫不犹豫冲了上去。

术前评估时,张丽娜教授、刘志勇副教授发现,实际操作难度比想象中更大。由于患者肥胖颈部较短,颈部粗气道短,气管切开的位置很难用肉眼定位。张丽娜教授运用重症超声进行了精准定位,找到了合适的气管环,既避开了周围血管,又方便手术操作,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尽管彭小贝护士长摆好患者体位,已经充分暴露术区,但留给手术操作的空间依然非常狭窄,更何况是在戴着3层手套、穿着防护服、戴着正压头罩的情况下操作。”刘志勇副教授坦言,这是他工作以来遇到的第二例难度如此大的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平时需要3个人协作完成,其中一人专门负责经口气管插管的管理。但为了减少医务人员的暴露风险,这个工作由刘志勇副教授一并完成。按照术前制定的计划,张丽娜教授和刘志勇副教授一步一步实施,当进行到风险最大的一步时,刘志勇副教授冷静地遵循脑海中浮现过若干次的画面进行操作:右手拿扩张钳把气管切口扩开,几乎同时,左手拿纱布立即将伤口压迫覆盖,减少气溶胶的飞溅。

“平日在我们重症医学科的一个小手术,今天着实让我们捏了把汗。当我把气切导管放进患者的气管,接好呼吸机的时候,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了!”刘志勇副教授说。

正是因为熟练的操作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本次手术在短短的10分钟内成功完成。

相关专题:医疗湘军奋战湖北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