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灭绝”上热搜!湖南一教授找了它42年,最后的答案还是失望

[来源:华声在线]

1月3日凌晨,“白鲟灭绝”的消息占据热搜榜前列,令网友痛心难过。

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据澎湃新闻和楚天都市报报道,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

专家们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博士,第一作者是该所的张辉博士。

1月2日晚,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到危起伟。危起伟介绍,2019年9月中旬,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危起伟和张辉都参加了那次评估会。“大家尊重IUCN的评估模型和专家,但这一结果让人心情沉重。”危起伟说。

俗话说,“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美洲匙吻鲟外形与长江白鲟较为相似↓↓

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42年的寻找,等来的还是失望

"它们(长江白鲟)最后还是没有扛过来。"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教授邓学建表示,他曾希望能为学校找到长江白鲟的第二个标本,但也许如今只剩标本、文字、影像和邮票,能告诉世界它来过。白鲟第一次走进邓学建的视野是在1978年,他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毕业后,他一直跟随老师研究动物标本。实验室里,一个药水已经发黄的瓶子,引起他注意。

那里面浸泡着白鲟的标本,邓学建说,老师们是在上世纪 50 年代的湘江找到它的。要是自己能找到第二个标本或者能亲眼见到白鲟就好了。他在那时暗下决心。但除了在实验室见到这个标本外,他再也没有亲自发现第二个标本,或者见到过白鲟。

这种俗名叫象鱼的鱼,鱼鳃非常大,就像象耳朵似的在后面耷拉着,同时,非常大非常重。长江渔民因此取了句俗语:" 猪大 300 斤,鱼大没称秤 "。早在很久以前,它就作为贡品存在。" 这种鱼形态很特殊,是用来朝贡的,除了尾部全身没有鳞片,没有很大腥味,鱼肉是雪白雪白的,没有刺。肉在所有鱼肉中是上品的存在。" 邓学建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作为上品食材的它被 " 用板车拖到街上去卖,像卖豆腐一样,要多少切多少,也不用称 "。谁也没想到,今天的我们会失去白鲟的踪迹。

"我留下药水,你们要是发现了奇怪的鱼,就马上联系我啊,帮我留下来,千万千万。" 从 1978 年起,邓学建每年都会来到洞庭湖,在每一个研究基地进行走访,一待就是一个月。西洞庭湖目平湖渔民、保护区技术员彭波涌还有南洞庭湖的渔民老陈,是邓学建长期建立的 " 通讯员 "。一旦发现平时没见过的鱼,他们会马上给邓学建写信,有了手机后,就换成了拍照联系的方式,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份默契已经成为了习惯。

邓学建说:" 我的小心思就是要找到白鲟。"" 在湘江,它曾经是常见鱼,鼻子很长,和中华鲟一样古老。中华鲟生活在海里,在长江上游产卵,白鲟一直生长在长江,并且身上没有骨板,是软骨硬鳞鱼。" 邓学建说," 长江就是它的家,是它洄游产卵的地方。但它在洞庭湖也有分布,所以我一直在洞庭湖进行研究 "。42 年过去了,渔民找到的所有奇怪的鱼,都没有被署上白鲟的名字。所有的期望,一点点磨成了失望。后来,他唯一的指望成了:在长江还有白鲟。可是唯一的侥幸心理,也在前段时间被三峡大坝研究员的 " 是真的没有看到了 " 给打碎了。"心里咯噔一下,最后一点希望都变成为失望了。" 邓学建形容。那一刻,他心灰意冷。

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2003年大年初一

十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与邓学建相比,危起伟博士也许要幸运得多。2003 年 1 月,在危起伟和同事以为再见白鲟遥遥无期时,一个求助电话打进了长江水产研究所——四川南溪有渔民在长江中误捕了一尾白鲟!

这是一条长约 4 米、重为 150 多千克的雌性鲟鱼,年龄约 30 岁,其腹中还有大量鱼卵。为避免长途运输对它造成新的伤害,专家将白鲟就近安置在了一个网箱养鱼船上。它的头部和尾部有明显的伤痕,于是专家们对它进行了消毒和缝合伤口的处理。它的皮肤上有一些红色斑块,像是皮下淤血,经过 3 天 3 夜的精心救治,误捕于南溪的这尾白鲟身体状况仍然没有完全恢复,但已经没有致命的伤情了。考虑到网箱养鱼船内空间狭小,专家们为这尾白鲟做了最后一次治疗,并将一个电子追踪仪安装在它身上,接着把它放回了长江。

"它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江中,几乎没有等到我们将绳子完全解开,就奋力挣脱跳进了江中。" 危起伟说。救助团队登上安装了跟踪装置的快艇,跟着白鲟身上追踪仪发出的信号顺着长江航行。白鲟先是顺流而下,后来掉头逆流而上,说明它能够抗击水流,体力不错,所有团队成员都为它高兴,也很乐观。专家认真地追踪和记录着白鲟的活动情况,为以后的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科学追踪白鲟在自然界生存活动情况。

没想到,当一切工作走入正轨时,1 月 29 日晚追踪快艇的螺旋桨竟然坏了。那天是农历年的腊月二十九,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节日的愉悦中,商店关了门,他们找不到地方换螺旋桨。那个年,危起伟过得很不踏实。大年初二,他就带着修好的追踪艇来到长江边,将其放入信号消失的地方。接下来,他们在长江上来回巡航扫描。但最后的信号,再也找不到了。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第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危起伟曾经拍摄到的长江白鲟 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网友感叹:我们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白鲟灭绝”的消息令网友痛心: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所以实现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2017年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陆续启动《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和《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

据@人民日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这将是长江史上最大规模休养生息。

评论说,古人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但因过度捕捞,长江已陷“无鱼”境地。鱼要放生,人要反思。竭泽而渔则无鱼,尊重规律则无虞,鱼的兴与衰,本质是大自然为发展亮起的指示灯。

给长江十年休整期,长江能还世界一片生机。

来源:综合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张力友)综合自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墨)、农业农村部官网、@人民日报、潇湘晨报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